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扎根基层 用音符谱写老百姓的故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2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根基层 用音符谱写老百姓的故事
——记连续两届获得全国群星奖的音乐人陈光
 

在北京乃至全国唯一连续两届获得全国群星奖;身为戍边农垦战士的后代,一步步奋斗成为知名音乐人;作为京郊房山的基层文化干部,却与魏金栋、谭晶、刘和刚等歌唱家有着长期合作,创作了数百首歌曲,作品在央视、地方电视台广为播放……无论在白山黑水或是京郊大地,他始终受着土地的滋养,沾着泥土的芬芳。他是陈光,他用作品谱写老百姓的故事。

童年篇

“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的流转,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用床单“耍宝”结下音乐缘分

陈光的父亲是转业官兵,部队文书出身、喜欢文艺,教过战士唱歌跳舞,这一爱好遗传给了他。来到八五零农场五分场二队后,父母从事教师一职,陈光就在教室里度过童年时光,纯真、自然,被书香熏陶成长。

小时候的他,外向、阳光、爱笑,不惧大场面,兵团的大人们都喜欢这个小孩,有大活动爱叫他上台。50多年后的今天,他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四五岁时参加一个大型演出时的“耍宝”场景,“那次演出,大人们让我当指挥。没有指挥棒,就给我腰上系起一面大床单。当时什么也不懂的我随着音乐,拎着床单上下挥舞,台下的观众都笑疯了,我也得意洋洋。”他感慨,似乎从那时起就结下了与音乐不解的缘分。

小学五六年级时,家里没条件购买乐器,小陈光想尽各种土办法自己动手制作。他找来铁罐瓶做二胡,削竹子做笛子……做好后就学着吹奏。学校没教过五线谱,一切都靠自己摸索,从开始的音调生涩,逐渐到和谐顺畅、优美动听,他感受着音乐的魅力,兴趣日益浓厚。

遇伯乐 指引他走上手风琴演奏之路

很快,同学和老师就知道了他的音乐特长。学校排演样板戏《沙家浜》时,科班出身的音乐老师单敏安排他上台吹笛子,演出效果不错,单老师又让他学三弦,他的弹奏同样得到好评。正好这时学校想找一个人学手风琴,单老师决定“陈光,你上!”这个在当时看似不起眼的决定,最终改变了他的一生命运。

在学校,单敏带着他开小灶;放学后,单敏允许他带琴回家练。当时他所在的虎林县只有两台手风琴,这么宝贝的乐器让学生带回去,老师对人才的器重、宽容可见一斑,同学们都羡慕极了。

陈光确实非常出彩。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他的音乐才华出众,还善滑冰,是体操队领队,爱好广泛。正是有了单老师的栽培,他得以扬长避短,至今和恩师都保持密切联系,互相加了微信,回东北时必去看望老师。

成长篇

“是否你还记得,过去的梦想。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但愿你会记得,永远地记着,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走乡串户汲取民间音乐养分

手风琴携带方便,既能独奏,也可伴奏,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地头,不挑场合,陈光爱上了这种乐器,学会基本指法后,每天练习成了必修课,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家人很支持他,他妈妈有头痛的老毛病,说只有他一拉琴,头就不疼了。这样的鼓励,让他更加有动力去练习,技艺飞速提高,很快打出了知名度。

1974年,陈光高中毕业后正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去青年点待了三年。因为有手风琴特长,上级部门把他分到条件不错的粮食和商业青年点,后来考入县文工团当琴手。《牧民热爱毛主席》《快乐的女战士》《翻身的日子》等是当时点播率最高的歌曲,他不用看谱子,信手拈来。

1978年,他考入牡丹江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县文工团继续工作,但不再是农业户口,变成了国家干部。之后,他去了虎林文化馆,辅导学员、下乡演出,走遍虎林的乡村,走遍当地的农场林场。冬天坐着爬犁背着琴下乡,他丝毫不觉得苦,每天的生活都是闪亮的。

别看他所在的虎林很小,但人员来自五湖四海,素质很高。平时和农场人打交道、到处演出、农场文艺汇演,都是他汲取民间音乐养分的好机会。这些积淀,是他日后工作的基石。

遇贵人 凭手风琴特长调回北京

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陈光的父母回到家乡房山工作后,一直为儿子的调动问题烦恼。一次,房山文化局举办歌咏比赛,区财政局组队,缺少一个手风琴伴奏员。他父亲听说后,推荐了正好回来探亲的儿子。陈光上台展示后,技惊四座,大家都说简直是专业级别的水平,周围没有把琴拉得这么好的人。

区文化馆馆长马连山爱才,打听陈光单位,得知他还有群众文化工作经验,特别符合本单位的要求,就询问他是否愿意回京工作,可以把他作为优秀人才引进来。“这是我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陈光感慨,遇到如此赏识自己的领导,本就想陪伴父母的他动心了。接到调令,虎林县文化馆馆长很舍不得,说已经给他专门留了三间房的地基,但考虑到不能让他和家人长期两地分居,最终忍痛同意,他正式回到故乡。

音乐间接解决了他的终身大事

手风琴特长不仅解决了他的工作,还间接解决了他的终身大事。

当年,因为家人希望他回京定居,四处在本地为他张罗对象,以便把家安在北京。他探亲休假时到处相亲,却因自己在外地工作,不是很好找。

在认识一个当售货员的北京女孩后,他一眼就看中她的朴实善良、可以信任,只是不知女孩对自己是否有同样感觉。一天,他带上手风琴去找朋友玩,路上先去了一趟女孩家,顺手拉了一首歌。自己伴奏自己演唱,没想到一曲终了,深深打动了女孩及其家人,说这个小伙子有才华,人看着也踏实。女孩的父亲对他的工作有顾虑,偷偷问女儿:“如果陈光一直调不回来,怎么办?”女孩斩钉截铁地说:“那我就跟着他回东北呗。”父亲笑了。

在即将结束假期时,两人互诉心意,敲定终生,仅仅认识23天就去领了结婚证。可以说,音乐成为两个人感情的助燃剂。

成熟篇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再没有恨,也没有了痛,但愿人间处处都有爱的影踪……”

多年积淀 写歌接地气含真情

来到房山文化馆,陈光从事的工作与虎林时相似,去各单位辅导、为活动伴奏、举办文艺比赛……所有的歌曲他都不用看谱,曲调都记在脑子里。

群众文化活动需要不断地出新歌,拉琴时间长了,一段段音符在脑海里回荡,加上在学校读书时学过相关知识,为了更充分、更淋漓尽致地表达所思所想,求人不如求己,他开始尝试谱曲。

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陈光的创作具有一个异常鲜明的特点:接地气,含真情。凭着长期积累,经常是别人说的一句话,他就能受到启发谱上一小节曲,灵感来了10分钟就能写出来;最擅长的是写亲情类音乐作品。他的创作习惯,就是平时多听好作品,多记好旋律,融会贯通,顺着歌词推出曲调,就像与人倾诉般娓娓道来。

与大牌音乐人长期合作

2002年,《好日子》《常回家看看》等著名歌曲的词作者车行来房山讲课,听了陈光作的《圣莲山歌》,拍案称好。两个人见面一聊,原来车行是牡丹江人,老乡情分加上惺惺相惜,就开始了长期合作。车行每每有了好词,都愿交给陈光谱曲,这是词曲作者彼此间的信任。车行评价他时这样说:“陈光在音乐上是个聪明的人,基础深、素材积累多,是一名出色的作曲家。提到基层生活,他简直如数家珍,这促使他创作出大量表达人民心声、紧随时代发展的作品。”

陈光对两人合作最满意的一首歌是《父母的生日你还记得吗》。那是在2005年的一次聚会上,有人给了他一个光盘,专辑名字是这个,还没有相应的歌曲。被这句话一下子调动出内心对亲情的热爱,他和车行相视一笑,决定将其变成歌,让更多人去记住父母的生日,继而反哺双亲。

一个好题目是一首歌成功的一半。因为有切身感受,不到两天,车行拿来歌词,读着读着,陈光就来了灵感,似乎旋律正顺着朗朗上口的语言流淌而出,随着歌词抒发出浓情。他马上谱曲,送给车行一听,对方一拍大腿,“这歌成了!”有点忐忑的他顿时踏实了。

与陈光经常配合的词作家,还有《我爱你中国》作者瞿琮、《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作者宋青松等人。像瞿琮和陈光合作写了《雪花》,表达的是南海战士训练之余思念家人和故乡的情感,后来由黑鸭子组合演唱。刘和刚、魏金栋、谭晶等大牌歌手都唱过陈光的歌。

写放羊女孩写出全国大奖

蓝天白云绿草地,红衣女孩扬手放羊,歌曲《大山里的小姑娘》描述了这样一幅美景。这首让陈光获得全国大奖的歌曲,是他2006年在房山蒲洼乡摄影采风时无意采撷的。那天,他和爱好摄影的朋友走进深山,到处取景拍照时,看到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在山里赶着一群羊。朋友随口一说,“呵,大山里的小姑娘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陈光心里一动,突然来了灵感,和朋友赵永祥一起开始填词作曲。“大山里的小姑娘,住在高山上,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就是没学上……如今山乡变了样,山路修到大山上,大山里的小姑娘,走向阳光,走向希望。”歌词清新向上,曲调明快阳光,制作完成后流传开来,获得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有评委激动地说:“这首歌情感丰富,把我都唱哭了。”

歌曲出名后,小姑娘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帮助,圆了她的上学梦。2016年又传来喜讯,小姑娘考上了湖南科技大学,从此改变贫困的命运。

写老百姓的事再获全国群星奖

作为北京乃至全国唯一连续两届获得文化部“群星奖”的作曲家,陈光的另外一首获奖作品是《乡村百姓家》,写的依然是老百姓的事。这首歌的创作源于车行应邀给海南写歌,找到他谱曲,他没去过海南,对那里的印象就是舞剧《红色娘子军》。他来回思索着,突然想起《红色娘子军》里选段《快乐的女战士》,于是变奏了主题,将之丰富、延伸,表达当代海南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自豪之情,创作出来后效果绝佳。

在南水北调工程现场采风时,为当地百姓舍小家顾国家搬离家乡的故事打动,陈光难抑激动之情,一口气写了《故土难离》、《南方清水北方来》、《房前屋后》等好几首歌。其中《房前屋后》被中央电视台4套播发,在当地的反响特别好。

他为国庆60周年打造的歌曲《为祖国祝寿》,由阎维文首唱,在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热播;作品《天安门》获得“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佳作征集活动”佳作;歌曲《清明雨》2010年成为北京市“清明诗会”主题曲;他与车行联袂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中国节日组曲》,填补了我国在音乐领域纪念传统节日的空白;2014年11月8日,他在中山音乐堂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

友情篇

“繁星流动和你同路,从不相识开始心接近。默默以真挚待人,人生如梦朋友如雾……”

为患病老友联系医院延续生命

一路上遇到贵人,陈光也成为着别人的贵人。他担任房山区文化馆馆长时,先后引进11名人才。

张忠奎退休前是虎林自来水厂的工会主席,两人结识40多年,提起友情,张忠奎非常激动。他们相识于1974年春节前夕,因为乐队缺人他找到了16岁的陈光,仅合练两天就能熟练领奏,甚至把十几个曲谱全部记下脱谱而奏,技惊四座,从此相差11岁的两人结为好友。

2011年春,张忠奎患上冠心病,生命垂危。他从县城赶到省城治病,举目无亲,住院挂号都有难度。危难之时,他拨通老友电话,陈光当即帮他在北京联系医院,并为他一家四口安排宾馆。在病没看好后,陈光和张忠奎的家人不放弃,另寻专家进行治疗,心脏手术终于成功,延续了好友的生命。每次提到此事,陈光都是淡然一笑,因为在他心里总是把朋友情义放在第一位。

与好友共同帮助打工子弟学音乐

北京乐海振声艺术中心校长王振声因手风琴与陈光结缘,佩服陈光的认真细致,喜欢陈光作的曲,说“易记易懂,朗朗上口,很多都适合手风琴演奏”。两个人切磋技艺,同台演出,如今又共同做着一个名为“梦想启航”的项目——在打工子弟校推广手风琴教学,让那些务工人员子女与城里孩子一样接受音乐的熏陶。

这个由陈光提议的项目始于2014年,他找来政府资金购买了40台手风琴,项目校——房山名仁学校挑选出40名热爱音乐的学生,王振声则担任志愿者,每周去一趟义务讲解手风琴知识,辅导孩子们拉琴。王振声的学校在西直门北边,往返房山单程就要55公里,油费过桥费都是自己付,但是他甘之如饴。

“当过他部下的都念他好”

在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职员黄莉看来,陈光是一个好师长、好领导,也是她的伯乐。“我2003年来京进入一家音乐出版社工作,爱人在房山上班。因为自己学过声乐,无意中我听到陈老师的歌《龙的摇篮》,觉得很好听,就托人联系到他,询问能否唱他的歌,他爽快地答应了,我们从此开始合作。有时他下乡也会带上我去演出,给我机会登台展示。”

2004年,黄莉携歌《龙的摇篮》参加北京市乡村歌手大赛,获得一等奖佳绩,陈光随后推荐她去指导房山一个单位新成立的艺术团,帮他们排练。黄莉很好地完成任务,几个月后这家艺术团就开始在系统内演出。因为欣赏她的才华,陈光帮忙把她作为人才引进房山文化馆,让她在群众文化岗位上更好地发挥才能。虽然挣得没以前多了,但黄莉却工作得如鱼得水,比以前更开心。

在她的眼中,陈光对艺术执着,创作起来一丝不苟,歌曲阳光动听、传唱度高,对群众文化工作很真诚。“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人,而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做事,懂得百姓的需求。”黄莉说,在陈光手下工作时,他经常组织同事们上家里吃饭,给孤身在京打拼的年轻人创造家的氛围,“这个人重情义,当过他部下的都念他好,很多人后来离开单位依然和他保持联系。”

为残疾人写歌出专辑

作曲不能憋在家里空想,陈光习惯一年至少出去两次采风,走过全国所有省份。仅2016年,他就去了河北、广西、黑龙江、江苏等地。同年,他的歌曲集《乡村百姓家》在市文联发布,收录了近年来创作的270余首原创作品。房山区还为陈光打造了“五个一工程”,包括一场音乐会、一本词曲作品集、一本音乐作品专辑、一场电视晚会、一个录音棚,以名人效应鼓励更多基层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文化工作。

眼下,他正在为市残联构思第三张专辑,之前的两张专辑已写出24首歌曲,专门为残疾人写歌出专辑,这在全国都属首次。2017年,他还策划举办全国残疾人歌手大赛,既为残疾朋友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让更多人关注关心残疾人。

年近六旬,他却有着满满的活力,为百姓而作,为百姓而呼,走在群众音乐大道上。

陈光:

出生在房山区周口店镇,1960年随父母到黑龙江虎林屯垦戍边,担任过县文工团手风琴演奏员、文化馆辅导员,1984年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房山文化馆,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他先后担任房山区文化馆辅导员、副馆长、馆长和房山区文委文化科科长、副主任。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音乐家协会理事、房山区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房山区文委正处级调研员。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