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想把相声艺术推向世界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相声演员应宁:
想把相声艺术推向世界

应宁和王玥波表演相声
应宁和学生们在北京电视台录制《脱口而出》
 

说起相声,这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门语言艺术,现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去小剧场听相声的热潮。如今在京城,有一群青年相声演员接过老艺术家们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为观众们送去欢笑,青年相声演员应宁就是其中的一位。登舞台、录节目、演电视剧、讲课、出书……作为一名相声演员,应宁似乎有点“不务正业”,不过他已经习惯了甚至享受于每天的忙忙碌碌,如果闲下来还让他有些不适应。虽然做的工作很多,但是应宁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点:为传承发扬相声这门传统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家人不认可到成为专业演员 喜欢相声的初衷没有变

采访应宁这天,正赶上他在石景山为敬老院的老人们慰问演出。由于与约定的时间晚了半个小时,大老远见到记者招呼,应宁便一路小跑过来连声说着抱歉。应宁是真忙,用他的话说就是“一年能在家完整吃三顿饭的概率都比较低”,在电台录音、在电视台录《养生堂》、演电视剧、晚上登台演出、讲课、出国演出……应宁掰着指头给记者介绍近期的工作安排。

“工作这么忙碌是怎么适应的?”面对记者的问题,应宁笑着说:“其实我年年都在这种忙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也特别渴望能够歇息一阵子,但是真歇了就会觉得没事干了,还是觉得忙的状态比较适合。”在这么多的工作中,应宁还是对自己的老本行——相声最为热衷:“我在台上说着大家在台下乐着,自己就觉得挺享受的,很好。”看来,相声对于应宁来说不仅是自己的本行,同时也成为了自己调整工作状态的一个方式。

与很多艺术形式一样,相声吃的也是“奶功”。能说会道的应宁,从幼年时期便展现出说相声的潜质。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问哪个小朋友会讲故事,应宁总会第一个举手,把头天晚上看的动画片讲给全班的小朋友听。家里给买的老艺术家刘宝瑞先生和郭全宝先生的磁带,应宁更是反复地听,《黄半仙》《劝架》《三近视》,三段相声听得多了也能讲,六岁的他就可以登台用稚嫩的嗓音娓娓道出这些故事。

有这样的才艺,可以说得益于出身艺术世家。应宁的姥姥是中国评剧院退休的评剧演员,与赵丽蓉是要好的姐妹,关系好到中央电视台找应宁的姥姥演电视剧,她把机会让给了赵丽蓉。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应宁的姥姥对家里人从事传统艺术非常反对。正所谓冷暖自知,艺术行业虽然表面光鲜,但背后受的苦、遭的罪,只有真正从事这门行业的人才知道。应宁的姥姥不仅没让自己的女儿从事艺术,就连外孙也是俩字“不行”。应宁小时候住在南池子爷爷家里,对门住的就是中华戏校教旦角的赵德勋先生,看着应宁能说会道,老爷子便想让他过来跟着学戏,应宁的爷爷却说:“那可不行。”这也断了应宁学戏的念想。

虽然家里反对,但这并没有阻止应宁学习相声,“我自己就背着家里干。”终于有机会了,应宁转学到崇文区上堂子小学读书。这个时期,崇文区学说相声的氛围非常浓厚,辖区内不仅有“小花艺术团”“前门少年之家”“金帆艺术团”等三个专业辅导青少年的艺术团体,各个学校里面也是藏龙卧虎。就在这个时期,应宁不仅与同学姜笑搭档演相声,同时加入“小花艺术团”,开始接受专业相声演员张善曾先生的指导,正式推开了相声艺术的大门。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认识了相声班里的徐德亮以及到现在合作了20多年的搭档王玥波。

应宁和王玥波两位相声演员,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一对相声组合,这两个人能组合到一起,还要源于一位著名相声老艺术家马贵荣老师的撮合。据应宁介绍,这位“中国从事少儿相声教育最权威的老师”最开始在“前门少年之家”教孩子们相声,后来调到了“小花艺术团”,马老师便带着王玥波、王磊、孙越、李然等一批尖子生来到“小花艺术团”。正可谓名师出高徒,“小花艺术团”不管在区里还是市里的青少年艺术比赛中屡获殊荣。“当时只要是马老师带着学生来,其他地方参赛说相声的同学就努力争三等奖了。永远是这样,一看到我们就说:‘完了,不用想第一名了。’”应宁得意地说。

除了屡获奖项,应宁逗哏的潜质也被马贵荣发掘出来,马贵荣在百度贴吧的一篇文章里详述了这段经历,“在对学生排练的时候,我发现应宁更适合逗哏,就问他:‘你当初怎么不逗哏呢?’应宁告诉我,这其实也是他不想再说相声的一个原因,他喜欢逗哏并愿意尝试,曾向原来的教师表达多次,却都以爱抢戏、不服从安排为理由被拒绝,就那么一段《地理图》,越说逗哏的越受赞扬,而应宁老是觉 得无所事事,自然就减少了当初的热情。而我的这段《群星灿烂》基本上包袱都是翻自捧哏的,内容又新鲜,他演着就很有意思,随着演员的增多,应宁也提出了一直想逗哏的愿望,我把他和王玥波、王磊组成了金三角,既可以互逗互捧,也可以排三人的群口,应宁的逗哏优势逐渐地得以展露。”

直到今天,应宁仍然非常感谢马贵荣老师的栽培,“1992年,马老师生病住院了,我们便停课了。那时候正好《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出版,老师就让我们每个人都买一套,说对我们有帮助。马老师告诉我们说,你们的作业就是听相声、看相声、读相声。这边马老师也没闲着,在医院治疗的这段过程中,利用做手术调养的时间跟我们赛着读《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就连病友都问马老师您这是干嘛啊?马老师就告诉说,‘我的学生们学习进度非常快,我要是不会我就没的教这些孩子了。’都说我和王玥波的传统相声基础好,其实就是因为马老师给我们把关,为我们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如今活跃在京城舞台的星夜相声会馆以“发展中国传统艺术、发扬中国曲艺文化”为主旨,以“继承传统精髓、弘扬传统经典”为原则,其运营理念和艺术造诣深受业界和大众的认可与肯定,而其创始人正是李菁、何云伟、应宁、王玥波、王磊、徐德亮等人。

作为相声圈中的老友,应宁与李菁、何云伟的结识颇为有缘。

上中学后,应宁加入西城区少年宫,在那里他又认识了高晓攀、张伯鑫、王惟、连旭等一批活跃在现今舞台上的相声演员。在应宁高三那年,团中央举行了一次慰问灾区活动。那时王磊由于有事去不了,于是就让应宁替他参加这次活动。“参加那次活动的搭档病了, 这个时候来了个替补演员就是李菁,李菁当时唱快板,不说相声,他的第一个相声搭档就是我,没准儿要是没有我他就不会说相声了。”应宁告诉记者。而认识何云伟的经历则更为有趣,1999年应宁去一个曲艺票房,迎面碰上一个听单放机的人,“我当时也正好听单放机呢,他就问我听什么呢?我说我听的是京韵大鼓《子期听琴》,他说,嘿巧了,我听《伯牙摔琴》。这是前后故事啊,真是有缘,就这样我们俩算认识了。”

北京相声圈里的这些年轻的相声演员,虽然都互相认识,但都在各自的环境里说相声。直到2011年,何云伟、李菁牵头,成立了星夜相声会馆,应宁、王玥波便也加入进来,几个北京孩子便凑在一起讲起了相声。

说了这么多年的相声,有没有心生厌倦?应宁用自己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大学刚毕业,应宁便来到姜昆开办的“中国相声网”工作,在那里做商城主管,卖相声光盘。对于自己在商城当主管的原因,应宁说当时自己抖了个机灵,因为商城时常要进货,你就得出去啊,出去了就可以去演出或者观摩,“还是喜欢相声。”

从说相声到教相声

不想让这门艺术断了根

2016年应宁往返台湾五次,不是旅游也不是演出,而是专门教那里的小朋友们说相声。“去台湾教书可以说是我的一次转型。”应宁告诉记者。

2011年,应宁随同李伟建、武宾、何云伟、李菁、王磊这6位相声演员前往台湾与当地的同行一起进行巡回演出,“那次反响非常好,我们一共四场演出,虽然第一场只卖出八成票,但在听完头一场后,后三场的票便早早都卖光了,演出结束后的签名会手都签麻了。”这次经历让应宁认识到台湾的观众对相声是喜爱的,于是当时他定下一个希望,以后每年都要来台湾演出一场。

不过对于台湾同胞对相声的喜爱,应宁当时显然是低估的。直到2015年的北京少儿曲艺比赛上,来自台湾的4个小朋友引起了身为评委应宁的注意。后来,在和他们的交流当中,应宁才知道这4个小朋友都看过他的演出,而且应宁的老师马贵荣还教过他们几个。

当时,这些孩子的家长就问应宁,如果有机会的话他能不能也去台湾授课。“我说行啊,我老师都去了,作为徒弟我怎么能不去呢?对方问您有什么条件吗?我说没什么条件,跟马老师待遇一样就行了。那次我们去了三个老师,包括天津市曲艺团的三弦演奏家郑力文老师、北京大逗相声社的崔骏老师。到了台湾以后,孩子和家长们别提多热情了,而且我们上课家长们也可以听,一定让更多的朋友多多了解我们祖国宝贵的传统文化。”应宁说。

在新竹的这次授课,吸引了台北、新竹、新北、台中、台南、高雄、台东等多地孩子家长,40多个小朋友和40多位随同家长把授课的教室占得满满当当。在这次授课过程中,三位老师从相声历史源头讲起,除了学习相声,还教孩子们快板、学如何讲笑话、做解放天性练习,尤其是特别安排了学唱岔曲儿的课程。在应宁回到北京后,他的手机和微信就“疯”了,孩子家长们纷纷问应宁:“您什么时候还来,我们还要听课。”

“台湾的孩子们这么爱学,我们就觉得这个事很有意义,我这算替祖师爷传道,不能让这文化遗产在台湾断了根。”应宁说:“2016年是第一年授课,目前我们去了5次,以后我们还要坚持,次数只会更多。”

除了到台湾授课,为了把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应宁也是想了不少办法,出一部关于方便外国朋友学习曲艺的教材,帮助其他地区或国家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来学习,这就是他正在进行的工作。

“我想把中国传统文化用听、看、聊、玩全程参与的方式推向全世界,这部教材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写的。”应宁的这部教材以中外读者都喜欢的中国四大名著为切入口,“你读原文也是读,看我们这套丛书也是读。不过在我们的教材中读者可以阅读曲艺故事,听曲艺唱段,看唱词学汉字学语法,此外我们还会附上各种曲艺形式的相关知识,比如曲种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经典作品、代表人物等等。读一个故事能有这么多的外延,可以说能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做这样一部教材,应宁遇到的难题也不少,最直接的就是素材怎么找。“四大名著中,《三国》《红楼》《水浒》的曲艺唱段好找,但《西游记》的就相对少一些了,你想《西游记》在曲艺中除了猴就是八戒,还有那么多故事呢,总不能让读者看电视剧吧,这就得靠我们平时的积累,在烟波浩渺的曲词唱段作品中去挖掘了。”

【采访花絮】

谈性格

跟表演反差特别大

记者:在您眼中星夜相声会馆的这些演员都是什么性格?

应宁:每个人性格都不一样。和王玥波合作省事,他就爱张罗。比如有一个演出,他就会问清楚几点集合、到哪演、给多少钱、付钱的方式,甚至走哪条路线,他都会考虑得特别清楚。

李菁是有什么不说,心里极其明白,到非说不可的时候才会把事情跟你一点一点地说了。但是他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强,他平时不说,一旦说了就是考虑得很缜密了。

王磊是真真正正的爱玩的北京小孩,什么最新的电影、游戏、吃喝,谁也别问,问王磊。

何云伟只要投缘就有六车话,要是看不上谁,连个“哼”都没有。他就是高兴的话就怎么都成,不高兴的话怎么都不行,很直的一个人。

徐德亮就是将就,只要别让他牵头、站两头,怎么都行,随着谁都行。

我的性格和表演反差其实特别大,我在电台有一个节目,与原来的主持人对接一年了,有一天问我,“您是相声演员啊?”我说你才知道啊。这还是他在电视上看到我说相声才知道的。生活中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特冷的人。再有我还是挺负责的,这事应该我负责的,不用别人操心。我老师十几个徒弟,最让他省心的就是我,从来没让他着过急。

说趣闻

比女孩子都爱吃水果

记者:说说您平时的休闲生活

应宁:我其实挺忙的,要是有业余时间的话,肯定是最爱看书。看的都是跟我专业有关的书,比如戏曲曲艺历史什么的,到哪儿都逛书店,除此之外就是爱喝茶。我还养螃蟹,我爱人买的红螯相手蟹我负责养,我给它换水、洗木头、喂食、逗它玩,玩一个小时都不烦。此外就是玩蛐蛐、蝈蝈这些北京人都喜欢的玩意儿。

不过我不像王玥波养的都是搁怀里。有一次去韩国演出,上飞机的时候让人拦下来,问王玥波怀里揣的什么。王玥波告诉人家是“蝈蝈。”那次常宝华老师也在,就给人解释,说这是我们的动物道具,真得带过去。海关告诉我们说,蝈蝈没检疫真不能带过去。我就问王玥波说你怎么办啊,王玥波就在机场找一个卫生间,把蝈蝈放暖气后头怕冻死。那也不行啊,蝈蝈得叫啊,谁听见那可不就谁带走了。

我养蝈蝈跟他不一样,我买一个塑料笼子,敷上土,种上草,搁上小房子,喷上水,把笼子弄得跟生态园似的,虫子在里边待着,我认为它会生活得很幸福,但我忘了蝈蝈吃草,第二天种的草全都倒了。我就希望我生活安逸,它们也能生活安逸。不过我这人不爱吃,王玥波以前在微博里秀,“早点吃了一盘肘子”,这点肘子够我一周吃的了。我爱吃水果,比一般女孩都要吃得多,吃蔬菜水果喝茶,我觉得我肯定是碱性身体。

□本报记者 于彧/文 彭程/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