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他把警服“穿”在心里
他为90后文物修复师代言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6年12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为90后文物修复师代言
——记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职工毕超
 

90后小伙儿,打着耳洞戴着耳钉,潮范儿十足。从形象上估计很难有人拿他和文物修复这一工种放在一起。您没看错,他就是文物修复队伍里的90后职工毕超。

毕超小时候就喜欢看科教频道,觉得考古发掘的工作特别神秘,这也是他选择考古专业的理由。然而真的学起来才发现,这份工作要么是在实验室,要么就是在工地,除了挖土就是刨坑,要么就是画图,一待就是一整天,比想象的枯燥多了。

西安考古文物保护专修学院毕业的毕超,被分配到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实习。第一个实习任务就是到圆明园参与大宫门二期考古发掘工作,先是跟老师们在考古工地上学习了几个月,然后又跟师傅学分类整理、绘图、修复等等。

在普通人眼中,文物修复就像玩拼图一样,特别是瓷器修复,感觉就是把碎瓷片粘在一起就可以了。其实,把碎片拼在一起已经是最后一项工作了。

毕超介绍,在这之前,有好几个环节需要完成,首先要清洗所有碎片,然后进行分类。这其实是很费时费力的一个环节,因为如果一件瓷碗的碎片分布在一个探方里,可能需要在几十片碎片里寻找能拼成一个瓷碗的各个部分。而如果碎片分散在两个探方甚至几个探方里,就可能要在几百甚至上千片中分类、寻找。

“也就是说,分类这个过程,就像我们在十盒打乱了的拼图中,寻找可以拼出一个图案的部分。”毕超说,“对于有经验的修复师来说,真正去拼一件文物其实是很快的,费功夫的全是之前的准备工作。想到在自己手里的东西动不动就几百岁甚至上千岁,真的不会紧张吗?万一修坏了可咋整!”

毕超告诉记者,刚接触这个行业的时候肯定害怕,也是因为这样,在学校时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勤于练习。那时候,用的都不是文物,只是普通的瓷器,老师就会对害怕的同学说:“放心大胆修!大不了修坏了重修!”也就是那时,毕超养成了胆大心细的习惯。

当被问到修复工作中最难的是什么时,毕超告诉记者,其实也没有什么难的,就看你细心不细心了。一件文物,尺寸、纹饰都要做到非常精准。因此,作为修复师,对待工作要有格外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当从上千片碎片中挑出可以用的部分,拼凑成一个瓷碗时,毕超认为那时候的成就感真是无以言表。别看修文物好像比站在工地上的避免了风吹日晒,其实一样很苦。去年冬天在简易房里修文物,没有取暖设施,手冻得都拿不出来了,还是要完成每天的修复工作,毕超说那时候觉得,真是和在学校温暖的实验室里不一样了。

一个大人眼中屁股还没坐稳的90后能坚持干下去吗?这个问题不止外人产生怀疑,就连同行都投来不确定的眼光,然而,毕超有他自己的看法。“刚来的时候,考古专家张中华老师也问过我为什么会选择文物修复,觉得我戴个耳钉看起来很潮的样子,又那么年轻,干不了修复这行。但是我觉得一点儿也不冲突,90后怎么啦?我觉得90后充满了希望呢。文物修复这行年轻人太少了,之前《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火就是件好事儿,毕竟我们这行也需要新鲜血液,此前大多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很少被外人了解。希望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更多的了解考古,了解文物修复,而不是通过盗墓系列的小说,对考古形成错误的认知。”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