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永不放弃,终成世界著名画家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6年12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穆家善:
永不放弃,终成世界著名画家

2014年穆家善(右)在无锡梅园写生
1989年穆家善(左起二)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周思聪(左起三)合影
穆家善(左)与恩师陈大羽教授合影
穆家善(右)应邀为美国空军“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夫人陈香梅画像
 

他七岁时,受酷爱书法的祖父影响,喜欢上书画。他当过陶瓷厂画工、部队电影队放映员,曾拜师于齐白石弟子陈大羽学画。1983年,他搭上了高考年龄限制末班车,考上南京艺术学院。1986年,他在上海举办首次个人画展。1988年,他的中国画《小放牛》,被日本媒体评论认为“优秀的绘画技巧和杰出的表现手法预示穆君将担起中国画崛起之重任” 。2011年,他创立了“焦墨千毫皴”山水画派,填补了中国画在当代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学术上、技法上的空白。1995年他赴美国讲学、举办画展并定居华盛顿。2012年,他以“长江学者”候选人的身份回国工作。他,就是现任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被国际媒体誉为中国文化大使的世界著名画家穆家善。

看爷爷蘸水在饭桌上写大字

1961年,穆家善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江苏省连云港赣榆县。穆家善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盘古开天辟地、孟姜女哭长城等故事。这些美丽的传说,在穆家善心里种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也为他日后成为书画大家打下了坚实基础。穆家善说:“听了这些故事感觉很神奇,也很长知识,感觉世界很大,心里充满一种向往。”

穆家善的父亲属工薪阶层。小时候爷爷、外婆都与他们在一起生活,家庭生活负担挺重。但是爷爷非常喜欢书法,家里没钱买纸墨,爷爷就把饭桌擦干净,拿毛笔蘸着水在上面写大字。穆家善看爷爷在饭桌上用水写大字,觉得挺好玩,也跟着爷爷在饭桌上学写大字。穆家善上小学认识几个字之后,开始跟爷爷在桌子上玩猜字游戏。穆家善写字让爷爷猜,“爷爷这是什么字?”爷爷猜对了,证明穆家善写的字是对的;爷爷猜不对,说明穆家善写错了。穆家善把认识的字都掏干净了,没的可写了,只能编造字让爷爷猜。“爷爷猜不出来了,爷爷江郎才尽了!”穆家善就顽皮地说。爷爷明明知道穆家善在编字、造字,却不戳穿,反而给予穆家善鼓励。这种鼓励使穆家善对“创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创造的种子就这样种在穆家善幼小的心灵之中。

晚上,穆家善与爷爷玩文字游戏,而在白天,穆家善除了上学,就在家里把哥哥用剩下的铅笔头拿来在纸上乱蹭乱画。穆家善说:“上小学时正是轰轰烈烈的文革。父母怕我出去惹事,又怕我下河里游泳被淹死,就常把我锁在家里。我郁闷了,就上房、爬墙、翻箱倒柜胡乱折腾,折腾累了就乱画。别人烦闷无聊的日子,我过得反而丰富多彩。”

动乱年代,绘画成了唯一爱好

文革时期,被裹进文革洪流的穆家善被送进县小学生美术创作组。他的第一幅绘画《忆苦思甜》,描绘了一个苦大仇深的老农民在麦场拿着一件血衣给小学生们讲述受地主压迫的故事。这幅画虽用笔稚嫩,但场景生动,着色鲜艳,人物造型鲜活,给人以冲击力和感染力,作品入选了县小学生展览,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穆家善的名字在小镇上不胫而走,被人们称之为“小天才”、“小神童”、“小画家”。对此赞美之词,小小的穆家善表现出与小年龄不相符的冷静——“这里既有赞扬,也有挖苦之意。你们怎么说,我还是画我的画儿。”穆家善不因取得小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而是在小镇里寻找比自己画得更好的人。

小镇里有一位名叫丁元龙的画家,他是一所小学老师,又是穆家善的邻居,他便拜丁元龙为师。穆家善不仅向丁老师学绘画,还向哥哥和其他画友学画画。哥哥经常外出画速描,穆家善就跟着哥哥的屁股后面画画。穆家善靠着惊人的记忆力,默写般地画出来,再与哥哥的画对比,比哥哥画得还像。穆家善说:“我看他画得不太像,知道他哪里画错了,默记住了错处。我拿着他的画在临摹时,避免了重犯错误。画画苦练是一方面,还要用心琢磨。”穆家善的用心对他的绘画能力有很大帮助,水平不断地超过了以前比他画得好的人。清苦、纷乱的穆家善少年时期,绘画给他增添了无限的乐趣。穆家善说:“我觉得,请教别人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穆家善上初中后,遇到了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的老师李传明。他说:“认识李老师是我绘画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看李老师画素描,觉得很新奇、很洋气,从此我便酷爱上素描,开始接受院派的思想。”

知道怎样画素描、写生方法之后,穆家善便一门心思学习画画。爷爷、外婆、邻居、同学都成了穆家善的素描写生对象。同学们看穆家善画得很像自己,纷纷争着给穆家善当模特。每逢节假日,李老师就带美术小组的学生们到十几里地外的海边去写生。穆家善写生累了,就在海边抓螃蟹、小鱼,就着赣榆粗面煎饼,卷着大葱吃。在他心里,只要能画画,吃什么都是香的。有一年的夏天,穆家善穿着凉鞋、戴着草帽、背着大画夹到海边写生。看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宽阔的大海,穆家善无比激动。他感恩生活如此美好,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呈现在自己的绘画中。

当工人当兵上大学,绘画是他执着追求

1979年8月,高中毕业后的穆家善被县陶瓷厂招为画工。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地在陶瓷上画同样的一个画稿。比如,在陶瓷上画仙鹤,就总是画仙鹤,没有变化。不过谈到这段经历,穆家善说:“虽然我在陶瓷厂工作了几个月,但我得到‘颤笔训练’,就是不用打稿直接在陶瓷上画。而且进工厂能挣钱养活自己,减轻家里经济压力,我很有成就感。”

1979年底,来征兵的部队领导得知穆家善的绘画才能时,就动员穆家善去当兵。结果穆家善就从工厂进入了军营。

刚到部队, 穆家善就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修大堤的工程。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大堤边上的淤泥带着冰碴。从小没有吃过多少苦的穆家善胆怯地发着牢骚:“这么冷怎么下去呀?”这句话传到领导的耳朵里。领导说:“有的城市兵,斗志不够坚强,很娇气不能吃苦!”穆家善一听这话,心想“这不是在对说我吗?”一股不服输的热血涌上心头。第二天一到工地,穆家善第一个跳进淤泥里,把腿插进淤泥,冰块包裹着腿,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的行动也带动了其他几个城市兵。工程结束后,穆家善获得部队领导好评。

新兵训练结束后,穆家善被调到团报道组。他发挥绘画特长,设计报刊刊头,第一次给《人民前线报》投稿,就被发表,增强了他绘画的热情。

后来穆家善先后在团电影放映组、军司令部电影队做放映员,并经部队领导引荐,拜齐白石的弟子、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陈大雨教授为师,开始了解、学习中国画。

这一时期,穆家善的绘画作品在南京多家报纸杂志刊登,其中作品《心灵》刊登在江苏一家发行量很大的杂志《垦春泥》封面上。《心灵》描绘了一个推着小自行车的小孩把冰棒纸扔进了垃圾桶里,一位阿姨在后边赞许地守护着。穆家善说:“那时,我们国家正在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我紧跟形势,这幅画正是体现了心里美。”穆家善深有感触地说:“部队培养和锻炼了我的创造能力,我的作品也多次在军内外的展览中有所斩获各类奖项。”

1983年1月,23岁的穆家善退伍在家乡赣榆县文化馆工作几个月后,搭上了高考年龄限制的末班车,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穆家善回忆5年艰苦的大学生活时说:“大学毕业时,我瘦得像纸片一样,风一吹就能吹倒。”上大学时所需买画画材料的费用,对于家境并不宽裕的穆家善来说,压力山大。为不给家里增加更多的负担,穆家善就用旧报纸和最便宜的纸练字、画画,临摹、写生;还经常点着蜡烛熬夜给报纸、杂志画插图,挣稿费。

一次,上海博物院举办吴昌硕画展。穆家善在展厅内,被一幅作品上的题跋吸引了,“画当出己意,模仿随尘垢,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吴昌硕的题跋影响了穆家善一生。穆家善说:“我学了这么多年的画,就是想着怎么样地创新、创造。看到吴昌硕的题跋,我感觉自己的功力不够,于是就拼命地读书补充自己。”

创造“焦墨千毫皴” 填补山水技法空白

1986年,还在上大学的穆家善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便赢得了学界赞誉。1987年,他的中国画《小放牛》参加了日本第七回国际水墨画邀请展,获得大奖,引起关注。日本《朝日新闻》评论说,“出色的表现手法和优秀的绘画技巧,预示着穆君将担负起中国画崛起之重任”。1989年,穆家善大学毕业后第二年便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当穆家善被赞为“穿牛仔裤的新文人画画家”,如明亮之星冉冉升起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淡出国画界和媒体视野的生活之路,于1995年应美国马里兰美术学院的邀请,讲学举办展览移居美国,展开了对西方现代艺术深入的研究。

穆家善在美国一待就是18年。2012年他以“长江学者”候选人的身份回国工作。穆家善回国后,给国画界带来一股清新的画风。他创造的“焦墨千毫皴”技法,填补了中国画山水技法的空白,其焦墨作品成为继近现代焦墨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张仃之后,中国焦墨画发展的又一高峰。他不仅是文化部中国画院的研究员,还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焦墨山水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首位焦墨画研究生导师),是中国高校开创焦墨画学科第一人。学术界评论他新颖高雅、正大气象的“焦墨千毫皴”山水画作品,“既继承传统国画精神又发扬笔墨现代特质,对中国文化艺术推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必将载入中国画山水画、焦墨画美术史册。”

说起“焦墨千毫皴”的破土而出,还有一段趣事。穆家善知道自己在中国画方面的短板是书法。来到美国后,他常常练习书法一天超过16个小时,练到右手的两个手指都僵硬。不能使用筷子吃饭,不能拿毛笔了。穆家善就用绳子把毛笔绑在手指上去练,用左手拿勺子吃饭。穆家善说:“书法与绘画是同源,也是绘画的基础,我写书法是为了提高笔力,提高绘画造型线条的质量。我对书法的热爱不亚于绘画,我在书法上下的功夫甚至比绘画还多。”

一天,穆家善在练书法时总觉得自己写不好,一气之下掰折了几杆毛笔,在纸上猛戳毛笔,刺猬状的笔锋在宣纸上肆无忌惮地冲撞,独特的视觉效果令穆家善眼前一亮。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画法,他预感到历史给了他创新的机会,他一口气画了一大批作品。传统中国山水画技法有斧劈皴、马牙皴、米点皴、牛毛皴、折带皴等,穆家善将这个技法正式命名为“焦墨千毫皴”,是像一千根锋毫同时作画的皴法。

2011年,《苍茫化境——穆家善焦墨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国内外主流媒体再次聚焦穆家善。2016年10月,应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邀请,穆家善又带着千毫皴的作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主办的G20国际峰会期间,举办了《大匠风范——穆家善中国画国际巡回展》,让189个国家的八十余位财长、部长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万两千多位与会者得以大饱眼福,国际货币基金总裁拉加德专门收藏了穆家善的焦墨画作品。这次画展,无疑是中国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又一次盛大弘扬。国际的赞誉印证了穆家善的话:“永不放弃,是通往世界一流画家的唯一道路。”

□本报记者 阎义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