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视窗
3上一版  下一版4
 
核小玄妙大 功微心血多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6年1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核小玄妙大 功微心血多
——徐秀玲与她的山核桃世界
作品粘贴前,也讲究胸有成竹。
目前着力创作“冬奥会”“世园会”元素的作品。
看似简单的打磨抛光,其实是最讲究的工序。
经常与员工一起边“剔仁”边听取建议。
大鼎是徐秀玲最喜欢的作品。
新购买的山核桃,都要逐个儿筛检过关。
 

虽然在采访前就有心理准备,但是走进徐秀玲的办公室,记者还是惊讶于眼前这些琳琅满目的艺术品。大到两米多高的“花瓶”、一人多高的大鼎,小到桌椅板凳、首饰盒、地球仪等工艺品竟然都是由一片片核桃拼接而成的。细看一艘长约一米的帆船,船体构造惟妙惟肖,甲板、船舱、舱室、桅杆、船帆一应俱全,甚至连栏杆、船锚等细节都未被遗漏。明代的核舟以其高超的技术让人叹为观止,今天徐秀玲的这些核艺也足以令人大开眼界。

谈到与山核桃工艺品的渊源,是一次徐秀玲出差,偶然发现路边核桃工艺品很好看,就买下带回家。所谓凡事不禁琢磨,联系到延庆本地就大量出产山核桃但又愁销路,徐秀玲打起了山核桃精加工的主意。

“把核桃做成工艺品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我们要根据核桃切片里面的花纹形状,将边角切割打磨,这样再贴合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花纹。”徐秀玲说。看到徐秀玲的展品果然更加贴合,而且依照单个核桃切片的花纹拼接到工艺品上,组成的花纹又成为整个工艺品的装饰。“像这个花瓶,工人一人一天只能粘贴300片核桃切片,两个人要做三个月。”纯手工制造,每一件工艺品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除了个人喜好,徐秀玲投入精力制作山核桃工艺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由于她开办的涂料厂涉及污染,被区环保局叫停,急需对企业进行转型的她便把目光投向文化创新领域。徐秀玲的17个工人工作一年只出品了30多件山核桃工艺品,由于产量小,这些工艺品的价格也比较昂贵,“到现在还没有卖出一件产品,我打算在世园会上进行展览,拓展一下销路。”

虽然山核桃艺术品销路目前来看并不明朗,不过徐秀玲对此还是颇为乐观,“现在的工人还是太少,还得再加一些人。”谈到工人的来源,徐秀玲告诉记者,他们都是村里的残疾人和低保户,“有一次我开车路过村口,看到这些人没什么事就是坐在大街上跟人聊天。徐秀玲和村大队商量后,就把这些人都吸纳到自己的工厂里,“这个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有耐心又细心,都能做好。”

每月至少3000元,是徐秀玲为工人们开出的工资,相较于他们以往每个月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升。不过对于徐秀玲来说,“花出去的钱都还没有听见响。”在我国改革的攻坚阶段,企业转型带来的阵痛也辐射进了深山里,而徐秀玲这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凭着自身一股子拼劲和韧劲在商海中浮沉。虽然路途并不平坦,但她仍然踌躇满志。

□本报记者 于彧/文 陈艺/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