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临近退休 他依然坚守一线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6年10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临近退休 他依然坚守一线
——记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自动监测室副主任郭继勇
 

下个月就要退休的郭继勇,完全没有人们印象中的准退休状态,反而更加忙碌了。他几乎每天都要跑监测站点,有的时候甚至连口水都喝不上,但他从不觉得累,依然坚守一线。

临近退休再挑重担

1983年入职的郭继勇,专注于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整整32年,见证了北京空气质量监测从无到有的风雨历程。

去年,郭继勇被委以重任,负责北京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升级项目中固定监测站的设计、新建工作。这项工作对于一个年近60岁的人来说,担子着实不轻。

北京市的自动监测网络是1984年建立的。由于技术问题,当时每个站点外到站房、内到设备,都是从美国、法国等国家进口的。随着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发展,一系列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及技术规范的颁布与实施,原有网络已不适应当前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要求。郭继勇于2014年开始组织自动监测室技术骨干,对现有的国内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子站站房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结合目前自动监测的需求及未来的发展,亲自实地考查、分析现有使用站房的优缺点、提出具体设计思路、绘制初始设计图纸,主导对监测子站站房的结构、材料、布局、新技术、信息化的应用设计。

跑站选点走遍京城

2015年,北京市空气质量网络升级项目启动,该工作进入实施阶段,郭继勇和他的同事们经过无数次的论证、改进,使新设计的站房具有整体吊装、长途运输、布局合理、可扩展、多项智能控制、安全防护、便于维护等功能。

整体站房完全符合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相关技术标准,并获得多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具有自主创新的实用新型国家专利,已获授权与正在申请的专利项目近20项。

此次监测网络升级将会新建28个监测站点。其中站点的选点工作耗时长,工作量大,难度高,不确定因素多。为此,郭继勇跑遍了北京的各个区县,经常一上班就出发去选点,到了下班时间也不一定能回来。

除选点工作外,对每个新建站点的基建、站房吊装、设备安装等工序,郭继勇都会提前安排并到现场组织,处理现场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问题。

“要有主人翁精神,我们对环境监测要有使命感,同时对我们自己孵化、培育的产品更要有责任感。”郭继勇说。

难点问题现场解决

郭继勇印象里最辛苦的一次吊装是2016年4月1日那一天。“愚人节确实把我‘愚’了一把。”他自嘲着说。

选点位置在通州一幢建筑的楼顶,吊车需要将站房提到15米左右。一切工作均提前部署完毕。但当天早上吊装点位地区刮起五六级风,吊装容易出现危险。接到点位所在管理单位建议临时取消任务,但承接建设站房单位已于清晨出发,难以更改时间,且受工期限制,郭继勇决定还是趁当天风力减弱时吊装,并做好了全天候的准备。

只身到达现场后,他发现基建部位按承接单位要求进行了改动,吊车司机进行了实际操作尝试,无法进行站房安装,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在全面考量该站点的实际情况后,郭继勇提出此站点采取实地现场施工建造站房的方案,并当机立断决定立即转场,将该站房运输至几十公里外的顺义一处基建具备站房吊装条件的站点。工期没有耽误,工钱没有白费。这也是他第一次脱离厂房稳定环境,现场建造站房的大胆尝试。

那天,郭继勇独自一人,一大早就出发,到下午6点多才回到单位,根本没有吃饭的时间,全天仅喝了两瓶矿泉水。“干活儿遇到疑点、难点就得这么干!”郭继勇说,“现场环境条件变化时,就需要你做决定,不仅要有经验,还要有魄力,要能承担责任。”

马上退休了,新的监测网络升级工作也接近尾声了,郭继勇打算把收尾工作做好。“我知道的,能伸把手的,还要主动的、尽心尽力的去做,这样我就能踏实回家了。”郭继勇说。

□本报记者 孙艳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