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陪“问题”学生走出心理“雾霾”
张晓艳
彭宏光
史春旭
艾宝凤
刘红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10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陪“问题”学生走出心理“雾霾”
——记海淀寄读学校心理中心负责人高亚娟
 

拥有硕士学历,却推掉多个“Offer”,一头扎进工读学校;每天面对各种不服管的“问题儿童”,她巧用专业知识,为他们抚平心理伤痛,帮助他们脱胎换骨,这就是海淀寄读学校心理中心负责人、海淀区心理学科带头人高亚娟。

硕士毕业却进工读学校执教

200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面对多家单位投来的橄榄枝,高亚娟选择的不是什么名校,而是专门接收心理、行为偏差青少年的海淀寄读学校(原海淀工读学校),她看中的是这里对心理教师的重视:学校成立心理中心,专职教师达到5人;软硬件资源完善;校领导很推崇心理教育。她觉得来这有用武之地,至于名气、地位等因素,不是她择业的首选。

面对诸多存在情绪障碍、多动症、人际交往不良、认知困难等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学校在他们一进校就为每人建立心理档案,分三层开展心理辅导。最轻的是第一层,只需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关注;中度的为第二层,由班级心理辅导员和心理教师负责;最严重的第三层学生属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主要由心理教师进行干预,同时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等人成立心理支持小组,综合评估后多对一展开辅导。

为上千人次学生开展心理辅导

教室中间栽有一棵大树,围上一圈板凳;八仙桌上放有茶具,一旁的条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墙上挂有楹联;绿植环绕,鹅卵石造型的瓷砖铺地……这个颇有中国茶室雅趣的地方,正是海淀寄读学校的一间心理辅导室。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展心理辅导,会少了一份心理的对抗,多了一份放松。

学校心理中心设有情境教室、茶香书舍、箱庭室、情绪梳理屋等9个功能区,仅箱庭室就有数千件玩具,每天接待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她综合应用沙盘治疗、戏剧治疗、音乐治疗、心理剧等多种辅导形式,矫治严重心理问题学生,10年来为本校及本区有需要的中小学生开展个体心理辅导达上千人次,帮助痛苦不堪的孩子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她就学生心理发展专项问题开展主题性团体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她陆续开展了女生青春期小组辅导、“七彩天空青春期成长计划”等项目,融生理、心理、生活技能相关内容为一体,有效调动学生、教师、班级、家庭、社会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过青春期。她还与同事们共同开发了心理校本教材,2015年将初一到高一四个年级的心理教材汇编成册,使心理教育课系统化;他们开设的心理游戏课成为年度最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

引导严重抑郁学生走出心理“雾霾”

小凯,6岁就被父母抛弃,由姥姥抚养长大,心理课上说自己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真的宁愿不出生……

小亮,性格内向,没有朋友,每天沉迷网络,因为父亲把家里的网断了,闹着要自杀……

在心理中心,隔三差五就有这样的故事发生,面对学生们的心理雾霾,高亚娟想尽办法,陪伴他们走出心理雾霾,重新品味生活的快乐。

2014年,一个学生找到高亚娟,哭泣着说“自己在班里待不下去了”。这个女生初二转学过来,她自卑内向,做什么事都不在状态,与同学很疏远,很快又发展到情绪极度焦虑、失眠,以为所有人都针对自己,完全跟不上集体节奏。

根据女生的严重抑郁症状,高亚娟为她成立了心理支持小组,第一项干预训练听上去让人惊奇,就是“照镜子”。照镜子有什么难的?对,这在普通人看来不算事的动作,在严重抑郁者看来是一个大挑战。

最开始,这个女生根本不敢看镜子里的自己,看一眼就赶紧转开眼神,因为她觉得自己很难看,看着别扭。“其实这只是她的想法,在别人眼中,她是一个很乖巧、清秀的姑娘。”说起当时的场景,高亚娟记忆犹新。

高亚娟在一旁轻声温柔地鼓励她去尝试,告诉她不要多去想自己的相貌,要勇敢和自己对视。一遍又一遍,20分钟过去,女生鼓足勇气,盯着镜子细看,紧皱的眉头渐渐松开。几次训练下来,她慢慢接受了自己,跟高老师说“我的牙还挺漂亮的。”高亚娟悄悄松了一口气。

随后,高亚娟对她进入下一步训练,告诉她每个人都有独特之处,要打开心扉学会接纳自己。在多次交流中,女生逐渐信任了这位有着和煦笑容的女教师,倾诉了内心想法,高亚娟趁热打铁进行引导,教会她如何与人交流,如何融入集体。

女生会出现这样的症状,绝不仅是她个人的因素。高亚娟对她的背景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到她出生于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亲话少,从不表扬孩子;母亲受到婆家压力,负面情绪迁移给孩子,导致女儿出现性格偏差。

为了彻底消除女生的抑郁,高亚娟决定对她全家进行心理治疗。女生的父母被请到学校,接受心理辅导,并与孩子一起玩箱庭游戏、排演心理剧、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半年的多次多种游戏,学会袒露心扉,找回失落的亲情。女孩终于完全转变,不再羞涩封闭,变得开朗大方,甚至敢于上台演出,与父母也有了良性互动,用班主任的话形容,“她现在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有活力”。

中考时,女生考上幼儿师范学校,立志要给幼儿们带去欢乐。在毕业典礼上,她的父母见到高亚娟,连说“没想到女儿还有今天”。那个瞬间,高亚娟特别欣慰。

她眼中的成功,不是物质上的丰收

除了学生以外,教师和家长也是心理中心服务的对象。高亚娟开发了教师“爱在说”沟通体验课程,教同事们调整情绪、学会减压。目前,沟通体验课程已开展了近40个教育专题,全校500余人次参与。

心理中心担负着服务全区教职工的任务。近年来,高亚娟带领心理团队,先后为科大附中、中关村二小、石油实验小学等不同群体近万人次展开心理活动,促进全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心理中心为学校家长提供服务,每学期为学校及全区中小学近100人次家庭开展个性化辅导;对于出现心理严重困扰的家长,她创设了“幸福妈妈工作坊”,促进家长的心理改变。

长年累月接触负面情绪,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听到这个问题,高亚娟笑了,连说“不会呀”。她说做了这么多年心理工作,能给学生们带去心灵上的抚慰,这种被需要感让自己很满足,而且个人能力也在不断成长,越来越有信心。她对成功的定义,不是任何物质上的丰收,而是在专业上能够做精做强,心理上的充实对她是最重要的。高亚娟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看到一个个哭泣、冷漠、躁动的学生,走出心理咨询室后变成阳光开朗重拾自信的少年,那一刻,她很有成就感。“有的孩子把小秘密藏在心里十几年,只和心理教师说出来,这是他们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不能辜负这片心意。”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