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不惧中毒、争尝野菜” 督促我身先士卒
“苦难行军” 与我的电影追梦路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6年10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苦难行军” 与我的电影追梦路

张文娟
职业编剧
 

“爬雪山、过草地……今天已成为人们体验长征精神的重要方式。然而,80年前红色大军的雪山草地之行,却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死亡行军。”张文娟说。

今年28岁的张文娟是一名职业编剧,让她最感动的长征故事是红军翻越雪山时经历的艰难岁月。

主峰海拔4950多米的夹金山,被当地藏族同胞视为“连鸟儿也难以飞过”的神山,也是长征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1师4团作为全军先遣队来到夹金山下,拉开了长征路上最为悲壮的行军路程序幕。

“那天是农历五月初四,他们从山上下来时,穿的衣服五颜六色,什么样式都有。人都很瘦,差不多皮包骨头了。”回忆起红军到达四川小金县达维镇的情景,92岁的张绍全至今记得很清楚,“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身着破烂的单衣,满是血泡的脚上缠着干树皮。”

“实在冷得不行了,大家就人靠人挤在一起。继续行军时,总有一些战友再也不能起来。”当时只有19岁的红军战士郝毅说。

有一天,郝毅实在走不动了,朦胧间看见前面有一块大石头,就把小包袱放在上面,想坐下来歇息一会儿。谁知,刚一坐下,大石头就歪倒了——原来是前面部队牺牲的战友,身子已经僵硬了……

张文娟是从新闻上读到这个故事的。这个故事形成一个个电影画面,深深烙在张文娟脑海里,她被红军战士那种勇敢无畏、舍身取义的精神深深打动了。英勇的红军将士并没有被大自然的困难所压倒,相反他们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在长征中大放异彩,成为造就长征精神的重要历程。在后来数十年的追梦过程中,每每遇到困难,她都会严肃告诉自己: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红军战士一身单衣就敢爬雪山,有那么多人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奉献了生命,而我遇到的这点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五年前的七月份,正是北京最热的季节。张文娟依然清晰记得自己在汹涌的人群、拥挤的地铁中,提着和她的体重几乎相当的大行李,四处寻找可以落脚的出租房。那时候,电影梦对初来北京的张文娟来说,是一个美好而模糊的梦想,她不知道该从何追起,亦不知道未来将要面对何种境况。后来在距离北京二环两个小时路程的城中村,她终于找到一个简单的小开间,陪伴她的只有一个简单的写字台,和一个连床褥都没有的木板床。没找到工作时,她一天只吃两块钱的饼和半块西瓜。

“北影厂外是盛产故事的地方,我在那里找到群演的活,那也是我唯一能够接近拍摄现场的机会。每天早起晚归,有时候为了多一些学习的机会,半夜的活也会赶。于是顶着黑眼圈、拎着巨大的行李箱辗转车站和剧组便成了我离梦想最近的生活方式。你很难想象一个弱小清瘦的姑娘,如何在鱼龙混杂的剧组、凌晨空无一人的街头独自行走,各种滋味难以言说。”

那几乎是张文娟最低谷的日子,但是她一直鼓励自己:红军战士爬雪山那么难,都坚持了下来,我这点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慢慢的,她从做群众演员,到做特约演员,又开始创作剧本,还有几部网络剧在线上播出,事业有了起色,生活状况也越来越好。

“长征距今已过去80年,但是那种为了理想信念,吃再多苦,受再大罪都坚持,都勇敢无畏走下去的精神,早化为一股生动的文化素养河流,涤荡、滋养着我们平凡的心灵,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拥有强大的动力,永远充满力量的走下去!”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文/摄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