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娱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讨厌狭隘的 商业与艺术
《政委》
本无意义 何必设框
鲍勃·迪伦仍在“思考人生”
《骡子与金子》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0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圆梦巨人》:
本无意义 何必设框

 

围绕在斯皮尔伯格新作《圆梦巨人》周边的,并不是一边倒的赞美,而多是一些批评。很多人认为,在这部电影中,斯皮尔伯格对于罗尔德·达尔的原作进行了某种低幼化的处理。

结论无疑正确,而且令人无可指摘。可是,罗尔德·达尔的《好心眼的巨人》本身就是给五岁左右的孩子提供一种超现实和魔幻阅读体验的作品,所以改编而来的影片亦绝对不是成年人所“独享”的娱乐和消遣。

本身就是交给孩子判断和享受的作品,非要用意义、情怀、主题这种大而不当的名词去限制,是更加错误的。

在《圆梦巨人》里,斯皮尔伯格用自己无可比拟的导演技巧以及丰富的场面调度经验将一个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故事描绘成了一个值得信赖、令人向往的“异世界”。加上好莱坞一贯的工业水准,影片在视效呈现、服装配乐上已经做到了行业巅峰。

也诚如斯皮尔伯格夫子自况,他是一个“既拍商业片也拍艺术片”的人。在《圆梦巨人》之前,他的《间谍之桥》所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冷战中的故事。在那个故事中,人们处在战争的危机之下,用良知和道德为人处世。无论是间谍还是斡旋的律师,每个人在这个故事中都文质彬彬地保持住了自己的操守和底线。而在《圆梦巨人》中,每一个角色,都透露出了一种对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的本质。

从《间谍之桥》到《圆梦巨人》,虽然故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斯皮尔伯格对于人物的处理,他的作品序列中的价值观,却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成年人在一个动荡的年代里追求真善美,孩子在一场冒险的序列中寻找美好的人性——于是,一种“美好”的情愫,便在故事中显露无遗。

这并不是斯皮尔伯格未泯的童心,而是他对美和美好的不懈追求和多年如一日的展示。虽然《圆梦巨人》并不深刻,可是片中的美好故事和美好情感,足以抵抗这个世界的冷意。在一种“美好”情感的驱动下,《圆梦巨人》并不需要艰深晦涩的主题和意义。所以,一切基于意义和主题性的批评,都抵不过这种发自本能的美好……

□大亦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