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身边的镜子
傻儿
因“家”而温暖
■征稿启事
妈妈的眼泪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9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因“家”而温暖

 

我曾做工会工作多年。既有过徘徊彷徨的苦闷,也有过快乐幸福的时光。

最初的日子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从部队转业分到一个军工厂工会。那时的工会还叫“工代会”。主要任务就是“抓阶级斗争”。而秘书工作无疑是要围绕这条“主线”进行。每天除了写点简报,再就是组织“写作班子”写批判稿子,对厂里的那些小偷小摸“上纲上线”,在群众大会上进行批斗和声讨。刚开始时我想不通,觉得有些兴师动众、小题大做。后来干脆采取消极的办法,批判稿子拖着不写,上台发言时我有事请假,总之开始“靠边站”。头儿看我这样不争气,就把我“下放”到车间。

不久,“四人帮”被粉碎了,“工代会”才回到原来的位置,恢复了工会的称呼。

工会工作走上正轨无疑让职工群众一片欢腾。工会小组、车间工会互助组相继成立,车间哪位职工有了难处,工会首当其冲,该帮就帮,该救济就救济。

在我的记忆中,我所在的车间有位女职工不幸患了癌症。她是车间工会女工委员,人长得水灵,工作也出色,只是家中有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孩子。突然发现得了不治之症,使她的生活雪上加霜。

得知这一情况后,作为工会主席的我先是动用车间的互助金,但只是杯水车薪,后又动员全体工会会员献爱心,依然是力量有限。于是,我向工厂党委反映了这一情况,同时也向厂工会汇报,争取救济和帮助。

为了唤起全厂万名职工的真诚大爱,我站在文化广场诉说着这一女工委员的现状,呼唤着爱心:“每人只拿一元钱,可以给姐妹一片蓝天。”

经过我上下奔走,反复号召,工厂无条件地答应为这位女工委员治病。而全厂每位职工也都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一元钱,聚少成多,水流成河,瞬间近万元钱汇到医院,为我们女工委员在“春寒料峭”中添上了一盆炭火。

钱到位,全厂职工的心到位,而女工委员的精神也到位。她忍着剧痛配合医生治疗,期盼着能一天天的好起来。然而,疾病还是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值得欣慰的是,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得到了工厂全体工友的爱心,也得到了她作为工会女工委员最好的待遇。

她最后说的一句话是:“工会是我的家,我走了家在,家还会想着我和我的孩子。”她走后,我又几次去她家看望有病的孩子,并千方百计给予她家生活上的帮助,让她的家庭感受到了工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在工会工作的经历,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家是幸福而温暖的港湾,而工会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家呢!我们因家而温暖,家也因她的儿女们充满活力。

□于德深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