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鞋匠谢师傅
岁月酝酿出的深情
■征稿启事
工友老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9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鞋匠谢师傅

 

自从买了老城区的二手房后,我经常路过街边巷子口的鞋档。不管刮风下雨,寒来暑往,总能见一位老者准时出摊。他做事专注,轻捶细敲,拿着鞋子在小缝纫器上“飞针走线”,然后用胶粘、对着光照、用手摩挲修补过的部位。最后觉得满意了,才算大功告成。

那天,我一时兴起,清理出一双有毛病的皮凉鞋想找他修。因为是双休日,摊位上的生意更好,围着不少顾客。年轻人觉得等得久,跟他详细指明待修理处,匆忙离去,最后坐得住的就剩下我。这样,我和他攀谈起来。

老者在给鞋上线,自我介绍道,他姓谢,在此已修了几十年的鞋,所以成了街坊邻里中的“名人”。当年,年仅十五岁的他跟着师傅来这个大城市谋生,颠沛流离,想找个固定的地儿,最后相中这儿。师傅带过几个徒弟,可能觉得赚不来大钱,先后都改行。而他有股韧劲,静心把师傅的手艺学到了家。居委会老主任见他做生意实诚不耍滑,岁数又小,顿生恻隐,把居委会一间小偏房借给他栖身,条件是要“一辈子为居民服务”。为报答老主任的知遇之恩,谢师傅就这样坚持下来了。

我由此感叹,老主任向他伸出援手是为社区的百姓办了一件长久的实事。这种报恩之心可能就是支撑他干好事业的信念。事实上,居民生活中大都是些有烦恼的小事,譬如,修修补补,断电堵管,路不好走等等,都需要适时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修鞋匠就是百姓生活中少不得的“专业人才”。

我这样评价,谢师傅的神情立即变得亢奋起来,两眼放光,动情地说,很多人对修鞋有些不屑,但能整旧如新、耐穿、舒服,这可是个技术活儿。他找皮革厂进回一些“废弃”上等边角余料,所用的线、万能胶、鞋钉等都是一级货,再加上他不断琢磨,修好的鞋看上去天衣无缝,让顾客赞不绝口。

谢师傅的名声越传越响。有年轻人开车拿着上千元的名鞋慕名前来,他还为时尚女士修过价值上万元的品牌包,即使这样,他自定“限价”,最高为五十元;平常的小修收五至八元。每天最多接活儿二十双。如果放手接活,可以排到年底。这些年,社区干部继续关照,为他老伴在菜场觅了个摊位,他家去年搬进公租房,孙子在读重点大学。靠着这个小小的修鞋摊,他向周围的居民传递着温暖,回报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呵护,身心间溢满幸福和获得感。

那一刻,我的皮凉鞋已被他修好了,穿上后试了试,跟以前一样舒适。虽然经过换帮、上胶、走线等一系列工序,他仅收五元。望着眼前这位朴实憨厚,技术高超又敬业的修鞋老师傅,蓦然间,我心里涌起一股敬意和感动。

□刘兵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