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20日,美国两名长期遭欺凌的高中生持枪冲入科罗拉多州哥伦拜恩中学,枪杀12名同学和一名老师,击伤20余人,然后自杀。
美国特勤局和教育部在2002年所做调查发现,此前25年发生在美国的37起校园枪击事件中,三分之二的行凶施暴者实际也是欺凌的受害者。
放眼世界,中小学生欺凌在各国校园内外层出不穷,引发的悲剧事件屡见报端。那么,什么是中小学生欺凌?各国采取了哪些防范措施?效果如何?
界定中小学生欺凌
美国知名华人律师邓洪说,在定性欺凌行为问题上,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立法,除将动手打人、吐口水、故意推搡、拍裸照等定性为欺凌外,还将精神贬低纳入欺凌。
在英国伦敦哈弗斯托克学校,欺凌行为被细分言语、身体、性、姿势、情感、种族、宗教、网络等八大类,共计35项。“轻视他人”“嘲笑他人”“传播谣言”等都被列为欺凌行为。
挪威中小学校规定了一些可能被忽视的隐性欺凌行为。比如,为孩子举办生日会必须邀请全班小朋友参加。而如果想举办女孩生日会,则可以不邀请男孩,但是不可漏掉班上任何女孩,否则会被视为欺凌行为。
中小学生欺凌在社交网络等虚拟空间中也普遍存在。调查显示,约半数10至15岁的挪威青少年曾遭网络欺凌。在美国,一名女学生因在网上遭一名男子嘲笑辱骂而自杀。美国有关部门随后将在社交媒体上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的行为定性为网络欺凌。
学校家长积极介入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一所小学,一年级新生要学唱《停!不要欺凌》这首歌曲。孩子们通过唱歌、做游戏互相认识和了解,营造友好和谐的气氛。老师还会带孩子们玩“说出别人优点”的游戏,让孩子们学会欣赏他人,彼此成为朋友。
这种教学方式正是基于挪威心理学家达恩·奥尔韦斯创立的校园反欺凌干预机制的第一条重要理论: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建立一种温暖友好的氛围,让孩子们学会如何交友,如何打开社交大门。
挪威小学低年级学生通常每5人组成一个“朋友圈”。这些孩子和家长每月聚会一次,增进孩子和家长间的了解,让孩子们了解朋友的意义,以避免被孤立和欺凌。
挪威政府、全国教师协会、各区反欺凌联盟、全国家长协会和儿童监察员代表2002年共同发表了《反欺凌宣言》,从国家层面系统实施反欺凌机制。如定期为老师开设培训课程,帮助老师更快速有效地识别欺凌行为并及时介入。一旦发生欺凌行为,学校负有主要处理责任。另一方面,也要求家长积极参与。
行政刑事处罚严厉
美国学校对校园欺凌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一旦学校发现欺凌事件,必须立刻行动,对严重行为可以直接开除。
联邦政府要求学校必须采取三项措施:首先是提供举报欺凌事件渠道;第二是必须对被举报欺凌事件进行调查;第三是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
美国相关法律多次修正,加大打击群体性欺凌,所有参与施暴的学生都要被“连坐”重罚。如果涉案青少年未满18岁,法院会通过辅导警告的方式告知学生,欺凌是不能被容忍的。如果导致严重后果且施暴学生有前科,即便未满18岁,也可以按成人犯罪定案和量刑。
美国立法明确父母管教子女的责任。如果子女在学校有欺负同学的问题,学校会马上要求召开家长会议。如果学生未成年而因欺凌被送到青少年法院,父母也要和孩子进入司法程序。如果法官认定孩子的欺凌行为与父母的不法行为有关,法官可以把监护权转移到寄养家庭。此外,如果子女的欺凌行为造成他人受伤或受损,父母必须承担所有的民事赔偿责任。
根除欺凌任重道远
数据显示,挪威实施的反欺凌干预机制取得良好效果,减少了30%至50%的欺凌事件。但挪威仍有近6.3万名孩子每月至少遭受两至三次欺凌。
韩国政府于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连续出台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对策方案,并开通了24小时举报校园暴力的117电话热线。
然而,有关调查显示,在韩国9至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每3人中就有一人曾遭受过欺凌,每5人中有一人曾实施过欺凌。
校园内外的暴力已成为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拦路虎”,彻底消除绝非朝夕之功。只有各国社会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切实为孩子们撑起保护伞,筑起防护堤。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