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天高云淡,学生们迎来了新学期。北京大兴区榆垡镇第一中心小学的学生们都知道,自己的学校还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烈士华黎就安睡在校园的东南角。
其实,原本华黎烈士不在校园中,而葬在一片梨园地中。每年清明之际,梨园开满了洁白的梨花,大中小学各校的师生都会统一着校服,佩戴白花,来到梨园中,为他扫墓,送上鲜花,以庄严的礼节祭奠这位抗战英雄。十几年前,榆垡镇新城改造,当初的梨园规划建成了榆垡小学,于是在学校的东南角划出一块土地,将华黎烈士的坟墓迁移到现在的地址,并为烈士建碑。从此,华黎烈士墓便成了学校的一部分,更成为了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进校园,在操场的东南角被绿植包围起来,这里就是华黎烈士墓。墓碑坐北朝南,为水泥浇铸,碑高有一米五左右,正中阴刻行书“华黎烈士之墓”6个大字,左下侧阴刻“榆垡镇人民政府、榆垡村民委员会 九二·九”17个小字,一层底座长一米左右,碑后是一个呈拱形的坟室。
学校还专门建立了革命教育展室,这里陈列着华黎烈士少有的照片,一张《革命烈士证明书》让人们了解了华黎烈士的光荣抗战事迹。
华黎原名张清柳,河北省安平县彭家营镇人。之所以改名华黎,是取其“为了中华民族的黎明”之意。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加入革命队伍,参加到抗日救国的战斗之中。在抗日战争中,张清柳外出侦查、送信、发动群众杀鬼子、端炮楼,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1944年,日军在华北战场伤亡惨重,张清柳改名华黎,他相信,黑暗很快就会过去,曙光就在前头。
1945年日本投降后,组织上派他到涿良宛县担任组织部长。在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解放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1946年5月,国民党反动派纠集地主还乡团疯狂地向人民反扑,到处抓人,抢粮。他迅速隐蔽好党的文件,掩护同志钻进地道,不料被敌人发现,当场被捕。敌人对他软硬兼施,他始终坚贞不屈,横眉冷对,一言不发。
1948年5月23日,正是农历四月十五庙会,敌人将他押往刑场。当走到十字路口时,敌人狞笑着问他:“你现在还有什么说的吗?”华黎停住了脚步,高声说道:“乡亲们,父老兄弟们,干革命就会有牺牲,共产党八路军是杀不完的,人民是杀不完的!不要难过,黑暗就要过去,胜利是属于我们的!”到刑场后,敌人让他跪下,他说:“共产党员没有跪下的习惯!要跪下的应该是你们!”敌人把他推搡到一块麦地里,用枪管戳着他的背后说:“跪下,就在这儿送你回老家!”华黎扭过头来,命令敌人:“走!到那边沙岗子上,这是庄稼地,别给老百姓添麻烦。”说着,向沙岗子上走去,高呼着:“新中国万岁!”英勇就义。
华黎烈士牺牲后,几名榆垡镇村民冒死将华黎的遗体从国民党手中抢回,将华黎葬在榆垡镇。新中国成立后,每年清明节,附近的群众和中小学校的学生,都要到烈士坟前祭扫。
如今,长眠在这方热土的华黎烈士,已经成为了他的故乡,这里的人民把他当成了“家人”,没有人去追问他的出生地。新学期开学,孩子们返校最重要的事就是缅怀这位先烈,为他献上9月绽放的鲜花。伴随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悦耳的合唱声,整齐的跑步声……华黎烈士永远安睡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氛围中。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