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推开厚重的窗户,不知何时多了丝丝凉意,云白风清,鸟语花香。在书架拿了一本早已泛黄的《平西儿女》。这部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的书籍,记录了平西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古人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翻看着这些志士仁人的故事,不禁在脑海里闪出念头,遂决定去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实地感受烈士们当年的战斗足迹,接受一次精神洗礼。
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了位于房山区十渡镇的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它坐落在翠绿的群山环抱之中,在阳光的沐浴下显得庄严肃穆。
走进纪念馆,每一位来访者都不禁皱起了眉头,当年发生在平西的一个个抗战故事展现在眼前,大家仿佛都置身于当年的硝烟中,一幕幕日军在中国、在平西对中国人民的残暴罪行赫然入目。山洞中那惨不忍睹的尸体、被烧毁的房屋……一幅幅揭露日寇蹂躏平西人民的图片,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卢沟桥炮声后,抗日烈火熊熊燃起,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派出得力干将到平西,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这里是晋察冀根据地的最前沿,是插入日本帝国主义华北统治地区的利刃。“老帽山六壮士”就发生在平西抗日根据地。
当时战事呈对峙状态,平原地区是日军据点,山区是八路军的根据地。因为平西根据地临近华北军统治区的中心——北平,所以日本侵略者将其视为眼中钉,不惜重兵一次次扫荡。
1943年春,日寇加紧对平西抗日根据地扫荡。一天早晨,日伪马队接近当时的马安村,为了给中共县委、县政府和群众转移赢得更多时间,八路军的一个排奉命赶到老帽山下的小山头阻击敌人。
日寇的进攻一次次被击退,最后阵地上只剩下六名战士。他们一边战斗一边向老帽山上转移。鬼子一路疯狂追至悬崖边上,最后被逼到悬崖边的战士们,纵身跳下悬崖。
相比其他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老帽山六壮士”似乎并不为太多人知道。尽管他们没有留下名字,但是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们。在历史的长卷中,他们依然是民族的英雄。
平西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有幅《一罐黑豆送部队》的照片,记录着一位老人家把一罐黑豆送给八路军的故事。据曾任中共冀热察区平西地委书记李德仲回忆,1942年敌人封锁根据地时是最困难的。因为当地群众少,队伍多,粮食不够吃,常常几天都见不到一粒粮食,只能以野菜、树皮充饥。一天,紫石口村的一位60多岁老大娘把仅存的一罐黑豆送给了部队,说:“收下吧,我都是60多岁快入土的人了,你们还年轻,不吃粮食怎么打仗啊!”一罐黑豆送出了人民对八路军的爱戴,对抗战的支持,也送出了中国人民坚决打败日军的决心。
整个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由平西烈士纪念碑、无名烈士纪念地、烈士碑林及纪念馆组成。1985年10月陵园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碑身正面刻有萧克同志的亲笔题词“抗日战争在平西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另一面是由老作家苗培时撰文、书法家金寄水书写的碑文,详细记载了平西斗争史的英雄业绩。后又修建了碑亭和平西抗日纪念馆。
青山有幸埋忠骨——周嘉烈、佟旭野、侯丕承、赵然、梁波、陈群、张吉明、白乙化、杨景和、杜伯华……烈士们牺牲时,最大的38岁,最小的不过26岁。他们用生命保护了人民,保卫了国家。
□本报实习记者 闫长禄/文 通讯员 史啸思/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