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暑假的即将结束,很多适龄幼儿即将开始新的生活,而他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离开爸爸妈妈。采访中,不少幼儿及年轻家长都出现了很明显的“分离焦虑”,他们不适应没有家长(或孩子)在身边的环境,无法融入新的圈子,甚至有的幼儿出现长时间哭闹等抵触情绪。
如何正确地面对这种分离?如何有效地缓解其中的焦虑?为此,记者采访了心理学专家、资深幼儿教师和部分有经验的家长,听听他们的建议和高招。
【现象】
“分离焦虑”很正常
“3岁的宝宝今年9月就要上幼儿园了,为了帮助他适应幼儿园环境,我给他提前报名了‘适应班’,让他提前熟悉环境。”职工王艳萍是3岁男孩“淘淘”的妈妈,这几日送孩子去幼儿园的事情搞得她焦头烂额。她告诉记者,第一天送“淘淘”去幼儿园适应班,她还特意跟单位请了半天假,希望躲在幼儿园观察第一次离家的孩子,可没想到的是,她的身影一消失,“淘淘”就开始大哭大闹,任凭老师怎么安慰都没有缓解。
因为心疼孩子,不到10分钟,躲在角落的王艳萍就忍不住现身安慰,“当天,孩子就再也不肯留在幼儿园,我只好又将他带回了。”王艳萍无奈地表示,接连几天,送淘淘去幼儿园都十分艰难,即便是被迫留在幼儿园了,淘淘也会常常哭着找妈妈,这让身为母亲的王艳萍不知所措。
“当一个人从熟悉的环境转换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多少都会有些焦虑或不适应,这种情绪是非常正常的。”采访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郑云珍告诉记者,所谓“分离焦虑”指婴幼儿在与最亲近的人分开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以此来抗拒分离。实际上,这是一种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常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
所以,新入园幼儿出现抵触和焦虑的情绪属于正常现象,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孩子需要一个熟悉和适应新环境的过程,或长或短,但都会慢慢适应的。”郑云珍表示,这个适应的心理过程需要孩子、家长和幼儿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支招】
心理专家提示:理性面对 科学过渡
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家长不用手忙脚乱,郑云珍提示大家:要理性的面对,科学地度过“分离焦虑期”。
“分离焦虑来自孩子的不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依赖。”郑云珍告诉记者,身为家长,首先应该主动让孩子意识到分离是短暂的,并不是孩子想象中的“不要他了”、“抛弃他了”,父母应该在孩子放学的时候第一时间来接他,给孩子一个安慰和承诺。
第二,在与孩子进行沟通过程中,要让孩子充分认识到入园、入学都是他成长的必经阶段,没有商量的余地。郑云珍笑着说,她常常会遇到有些家长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心软,但这样的心软并不能起到好的作用。
第三,也是郑云珍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家长应该学会引导孩子喜欢幼儿园或学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对于未知的世界是有探索欲望和兴趣的,家长的引导可以让孩子们知道幼儿园和学校里可以结交到很多朋友,做很多有趣的事情,学习到很多有用的知识,让他们对上学有兴趣。”
同时,郑云珍还表示,不定期的表扬和鼓励也可以帮助孩子的内心变得强大,心理上的满足也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幼教建议:让孩子带着生活技能入园
采访中,从业20多年的资深幼儿教师刘芳告诉记者,很多幼儿园都会营造适合孩子心理的生活、学习环境,其实学校和幼儿园本身对于孩子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刚刚进入新的环境,孩子就脱离了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要学着自己吃饭、睡觉、穿衣脱衣、上厕所、玩耍等等,这对缺乏独立和自理能力的幼儿来说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巨大挑战。
所以刘芳建议,在孩子入园或入学前,家长就应该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并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这样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融入集体的能力。
家长应该学会“放开手”
事实上,存在分离焦虑的不仅仅是孩子,很多年轻家长也存在这种焦虑,采访中,很多年轻家长表示,“一下子送孩子去了幼儿园,我心里总是惦记着,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半天给老师打了三个电话。”“孩子不在家,我整颗心都悬着,不知道做什么好,甚至下午早早地就等在幼儿园门口,准备接孩子放学。”
“家长的焦虑可能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郑云珍告诉记者,作为家长,应该懂得放开手,鼓励孩子去面对和迎接新的集体生活,当然,不要总是拿孩子和别人进行比较,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幼鸟总要学会自己独立飞行。”家长的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力量源泉,从走进幼儿园开始,孩子就进入了社会生活,家长的陪伴和鼓励非常重要。
郑云珍建议,每天放学后,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一天在幼儿园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并引导他们去发现上幼儿园的好处。
同时,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对孩子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孩子们会很快克服分离焦虑,积极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