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盐碱地变绿洲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6年8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盐碱地变绿洲
——北京现代志愿者宝绍岱诺儿治沙纪实
 

从北京现代一工厂向北出发,驱车7小时,约480公里,是内蒙古正蓝旗宝绍岱诺儿,这里有一大片盐碱地。从2010年开始,北京现代志愿者每年都要来这里治沙,经过7年的治理,如今这里的盐碱地越来越小,绿洲越来越多。

8月15日,北京现代公司党委,发布了全新的北京现代志愿服务品牌:i公益志愿者联盟,将党员志愿服务、和谐志愿服务、青年志愿服务融合,形成统一的志愿服务力量。8月15日至17日,本报记者参加了北京现代i公益志愿者联盟守卫蓝天的第一次活动,与50名志愿者同奔赴内蒙古正蓝旗宝绍岱诺尔,见证了志愿者治沙行动。

治沙营地堪称“魔鬼训练营”

蓝天上白云飘,绿草上马儿跑,这是内蒙古给人最初的印象,看上去非常美。但记者入住治沙营地后,感觉立即被颠覆了。治沙营地的环境,完全可以用“魔鬼训练营”来形容。

在住的方面,一个蒙古包里挤满了20人。人与人之间的铺位紧密相连,夜间的鼾声让一些敏感的人无法入睡。在吃的方面,每桌10人,饭菜说不上可口,只能填饱肚子。用志愿者的话来说,平时餐桌上大家不动筷子的菜,在营地里却大受欢迎。在饮水方面,每天每人只有3瓶矿泉水。洗漱用水,相当于饮水机的大桶水,20人每天共用一桶。但水有点泛黄,无法直接饮用,漱口时感觉很苦涩。这桶水,也供20人擦澡用。

营地远离城区,离最近的宝昌镇有90多公里,营地并没有电力供应。志愿者们拉来一台发电机,仅能供两个帐篷餐厅照明用,插座仅能供几人充电使用,多数人要用自带的充电宝给手机充电。

草原早晚温差大,白天太阳非常毒辣,在没有云层的遮挡下,气温快速蹿升到30℃以上。夜间气温又急剧下降,温度大约摄氏十四五度。强烈的温差,也给体质差的人带来了影响,大家往往半夜被冻醒,早上咳嗽声此起彼伏。在夏季,蚊子和虫子非常多。如果帐篷门关闭不严,夜间也有癞蛤蟆之类的小动物闯入,与人共眠,把一些胆小的志愿者惊醒。

对于营地的环境,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草原脆弱的生态,不给草原增加负担。在这样的极端恶劣环境,北京现代的青年志愿者们并没有退缩。

为当志愿者每天暴走20公里

面对恶劣的治沙环境,北京现代选派志愿者,有一套严苛的标准:思想先进、身体素质好等。每年志愿者报名后,需要经过一个半月的几轮筛选,才能确定最终的志愿者。今年最终成行的志愿者有50名。

与其他人顺利加入志愿者队伍不同的是,今年赵玲玲加入治沙志愿者队伍充满了波折。北京现代自2010年加入内蒙古治沙公益活动后,在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都以能到艰苦地区治沙为荣。公益行动也打动了赵玲玲,2011年,她填写了申请,可被领导拒绝了,原因是她身体不好。后来赵玲玲结婚生子,这事也就耽误了下来。2015年,她再次申请,领导说她太瘦,婉拒了。

“前往内蒙古治沙是我的梦想,我一定能行!”赵玲玲抱着这个信念,从今年5月开始,就强化体能锻炼。每天她从家中走到单位,大约20公里,一直坚持到现在。看见赵玲玲的惊人表现,最终,领导同意她加入宝绍岱诺儿的志愿队伍。在治沙过程中,赵玲玲也不示弱,和男同事一起比拼。

志愿者来前不仅有身体准备,更有思想准备。 “之前,有经验的同事给我说了三个感受:很累,很艰苦,很难忘。来了之后理解了这三个词的含义,栽芦苇用尽我们‘洪荒之力’——累得不要不要的;无法洗头洗澡,更不要妄想洗衣服了——生活条件很艰辛;但是,大家的无私付出、团结协作震撼了我——此生难忘。”志愿者赵腾说。

一不小心就会陷进淤泥

去年治沙,北京现代志愿者们是在沙障中种植碱蓬,需要先在白花花的盐碱地上用木棍插入地里,再在中间种上沙障。今年,志愿者们要在近水的盐碱地上种植8000株芦苇,这种芦苇是为适应盐碱地特殊培育而成的。

从营地到种植的盐碱地距离大约有10公里。今年因为雨水多,雨水就积蓄在盐碱湖里,看上去很壮观。“别看现在水多,以为环境就好。这里的水,用不了两个月就会蒸发完,最后留下一大片盐碱地。我们要做的是,加紧在水消退前将芦苇种植下,这样容易成活。”生态亚洲和平负责人朴祥镐说,种植芦苇前,他向志愿者们示范:第一步,将表层的泥土轻轻拨开;第二步,将泥土挖出一个20厘米深的坑;第三步,将芦苇放入坑中,斜放或直立放。但有一点,因为芦苇比较脆弱,填土时不能用脚踩。

种植现场,由于盐碱湖积水消退后,盐碱地表面形成了一层淤泥,给种植带来了不便。有的志愿者一不小心,鞋子就陷淤泥里了。离蓄水盐碱湖不到1公里的地方,因为水的消退,地表已经开裂,干旱迹象明显。

志愿者用开荒精神治沙

“以前北京现代一工厂开建时,前辈们就有用镰刀开荒的勇气,如今来内蒙古治沙,我们也要传承北京现代拓荒者的精神。”志愿者王冠男说。

用开荒的精神来治沙,正是北京现代青年志愿者团队的精神支柱,志愿者们说出了一句句豪言壮语,也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志愿者贾彦舶告诉记者,他刚入职一年,之前参加过的一些公益活动,比如捐衣服、到敬老院志愿服务等,这次治沙活动,却让他亲眼看到了草原荒漠化的情况,一大片白色的盐碱地,地面因为缺水而鬼裂,没有一丝生命的气息。

“种植芦苇是在一个逐渐干涸的湖边,脚下是含碱量很高的泥,挖坑的时候一铲子下去,坑没挖好,穿着雨鞋的双脚却陷入泥中20-30厘米深,由于泥土很粘,鞋子拔起来也特别费劲,有时候得几个人合力才能救出深陷泥潭的同伴。陷进去了无数次,铁锹铲不动了,就用铁锹柄钻洞。就这样,虽然艰辛,每个人都认真负责地种下每一棵芦苇。”贾彦舶说。

来自沧州工厂的志愿者燕雨薇说:“治沙营地附近,眼前的景象让我们震惊,贫瘠龟裂的盐碱地,零星黄弱的小草,紧张又宝贵的生活用水……让我联想到了入职初到沧州工厂的情形,沧州工厂在建厂初期也是一片飞沙漫天的荒地,然而建设者用仅仅17个月的艰苦奋斗书写了新的现代速度。

重庆工厂的志愿者王月说:“贫瘠的沙漠,干涸的湖泊,瘦弱的牛马,牧民们渴望雨水的眼神,这一切都深深触动了我的心。我会把我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讲述给我们这届新入职的新员工们,带领着大家秉承着团结协作的理念将重庆工厂建设得越来越好。”

志愿者的开荒精神,让内蒙古正蓝旗宝绍岱诺儿的盐碱地逐渐减少,绿洲逐渐生成。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肖然/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