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一部讲述中国年轻警察成长历程的电视剧《便衣警察》的热播,一名北京女孩有了“长大后我也要当刑警”的志愿。多年以后,北京“社招”从大学生中招收警察,这名女孩报名,结果从师范大学生,成为了一名专门管理、教育、挽救服刑人员的司法警察。19年过去了,2016年4月29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长大了的女孩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她,就是现任北京市天堂河女子教育矫治所四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长李彦。
2016年7月,记者走进位于大兴兆丰桥附近的北京市天堂河女子教育矫治所,见到了被干警称为“彦姐”、服刑人员称为“李大”的李彦。
细心为服刑人员剪发
北京市天堂河女子教育矫治所主要关押被北京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后,余刑在三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女性服刑人员,而四大队,则是她们进所的第一站。
50多岁的服刑人员王某曾是某国企中层领导,在一次事件中,情绪失控袭警,因后果严重构成犯罪被判刑。在看守所期间,巨大的心理反差加之法律意识淡薄,使她对看守所民警抵触情绪很大,不认罪、不与任何人交流,甚至一度寻求自杀。
按照矫治所规定,所有来这里的服刑人员第一天,都必须剪成统一的短发。王某进所后排队等待剪发时,双拳紧握,眉头紧皱,眼盯地面,神色显然是在抗拒。
王某的头发不是很长,但剪不剪,她没发言权。虽然此刻手拿理发剪的李彦是一名国家刑罚的执行者,而王某是服刑人员,但李彦对王某说话的语气,则很温柔。
“你以前的头发什么样啊?”李彦问。“一直这样。”王某回答生硬。“我不会剪得太短,大概就到你这儿。”李彦用手在王某脸旁比划着,王某没做声。剪之前,李彦轻声说:“放心吧,我经常给人剪发,手艺不错,我会给你理得很好看的。”
王某听后,默默流下了眼泪。事后王某说:“听完这句话,我心里的防线就塌了。李大就像我久违的朋友,因为我被抓后,没有人这么温柔和我说过话。”
李彦趁热打铁,和王某谈家庭、谈儿女、谈生活,最后谈法律……终于使王某认识了自己犯了罪,并找回了希望。心结开了,王某变了,利用自己在企业时能歌善舞、会写会画的特长,主动承担起画板报的任务。李彦还特意为王某找来了纸墨、纸板、纸壳等做手工的材料。结果一点墨迹、一串彩珠,这些东西看似不起眼,却渐渐为王某找回了重生的希望。
释放时,王某对李彦说:“如果不是在监狱,我真想和你做朋友。”
采访中李彦告诉记者,她从不将“社会渣滓”“边缘人物”等标签,往这些服刑人员身上贴,而是给她们应有的尊重。“在这些服刑人员中,有母亲、有女儿、有姐姐、有妹妹,她们都有各自的家人,有梦想,不能给她们盖上坏人的印章。她们当中很多人犯罪多半来源于生活的挫折、童年的创伤、教育的缺失,我们在改造她们的同时,必须给她们真诚的爱和应有的尊重。”
李彦的付出得到了回报。许多来时拒不认罪的服刑人员释放时,都流下悔恨的眼泪。在李彦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两面送给她的锦旗。李彦说,“这是两名服刑人员释放后,又回这里看我时送的。”
拯救一个个残缺身心
服刑人员游某,来矫治所前在看守所已绝食40多天,入所后仍坚持绝食,导致双腿无力,行走困难,几乎皮包骨头。
为了让游某早日吃饭,李彦了解完游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成长经历、犯罪原因后,对游某从其自身和家庭进行劝说与启发,让她感到民警是真的为她好。
过中秋节时,李彦给游某喂饭,游某不吃。“你现在吃饭不是为你自己吃,而是为你女儿吃。我在与你的女儿沟通时,她希望你健康所以你应该吃饭。”一番话后,游某哭着跪在地上感谢李彦,开始吃饭。两个月后游某释放时,体重增加了近10斤,不需搀扶就能自己走出大门了。
服刑人员孙某,入矫治所时双腿不能站立,后经医生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的病变。李彦认为是心理上的障碍导致其不能行走,为此李彦与医生密切配合,在为孙某服用钙片、维生素的同时,对她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安排有运动特长的民警,每天坚持指导孙某进行康复锻炼。奇迹出现了,两个月零七天,孙某从爬行到用小椅子、高凳支撑着挪动,再到借助床栏杆走动,最后完全康复。
12岁儿子不会过路口
李彦成功改造、挽救了一批批服刑人员,她所带领的四大队,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大队,2015年记集体三等功。然而她12岁的儿子,居然一个人不会过马路。
李彦和丈夫都是警察,儿子从小便由李彦母亲照看。李彦母亲家离儿子的学校不远,途中只经过社区一个很小、汽车不多的十字路口。小学几年,李彦的母亲每天都是手牵手接送李彦的儿子上下学。
儿子12岁上初中后,搬回自己家住。不料上学没两天,儿子突然嚎啕大哭。原来李彦家的位置与母亲家不同,儿子上学要经过一个有直行、左转、右转、人行横道红绿灯繁多且规模很大的十字路口,而且汽车、电动车、自行车、行人特多,有时过马路刚走到一半,对面红灯亮了,李彦的儿子居然站在路口中间不知所措。
为让儿子能自己过马路,一个休息日,李彦和丈夫带着儿子,来到他上学必经的那个十字路口。李彦先一遍遍仔细告诉儿子,过马路先看哪边的红绿灯,哪边是逆行不能走,遇到电动自行车要往哪边躲。然后说:“儿子,别怕,你在前面走,我们在后边跟着你。”儿子开始过十字路口,可他竟不知道左右扭头看指示灯,走到马路一半,看到左转弯后向他驶来的汽车,不知该往哪走,司机一按喇叭,儿子竟然站住不动了。李彦跑过去,拉回儿子,哭了,充满内疚。
四大队干警果丹丹告诉记者,多年来,每年春节三十儿晚上队里值班,都被彦姐包了,而且干警谁家里有事要请假,她都替她们值班。
李彦的儿子曾给李彦写了一封信:“妈妈:今天我实在很难过,我真想问问你,能不能好好的陪陪我?在你的心里,到底有没有我——你这唯一的儿子!我的童年在没有你和爸爸的陪伴中走过了,就连我生病了你都没有时间来看我、给我喂药;明天就是我的生日了,你能陪我过一个完整的生日吗?”
采访中李彦说:“儿子常跟我抱怨,我爱工作胜于爱他。这点让我很自责,但我常跟他讲:妈妈所管的服刑人员中,有很多人的童年都是不幸的,这才导致她们迷失了人生的航向。在家我是你一个人的妈妈,可在队里,我就是她们大家的亲人。如果我不在你身边,还有其他家人陪你、疼你,但我要是不在她们身边,她们本就冰冷的内心世界会变得更加冰冷。只有把爱再多分一些给那些需要我帮助的人,才能让她们在迷途中找到归航,看到曙光。”
□本报记者 李一然 实习生 吴嘉莉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