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三伏天还没过,秋天已经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周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秋天要警惕哪些疾病,又该如何养生?今天,我们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中医康复中心副主任医师赵宏波来给我们讲讲。
记者:从中医角度看,秋季的气候特点会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呢?
赵宏波:秋季气温渐低,气压渐高,机体出汗减少,血液流向体表不再旺盛;秋季空气干燥,导致呼吸道弹性降低,呼吸道血流减少;同时,冷空气活跃,可促使气道、血管收缩,疾病发作;秋天落叶纷飞,万木凋零,人在精神及情绪上容易波动,乏力、不愉快、失眠、头痛和易激动等。
记者:秋季养生有什么基本原则?
赵宏波:《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飱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起于立秋,止于立冬。对于秋季如何养生,古人早已给出了详细的论述,其原则就是主张“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记者:确实,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抵抗力下降,是容易患病的季节。那么我们应该警惕哪些疾病呢?
赵宏波:首先要警惕的就是呼吸道疾病。“秋主肺”,秋天干燥,易患感冒,尤其白露过后,雨水减少,某些疾病容易复发,如: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炎等。秋季,小儿易发阴虚咳嗽;老人肺病多见复发。
其次,要注意心脑血管疾病。秋季末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深秋时节,天气变凉,皮肤及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增强,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心脏负荷增加,冠脉、脑血管痉挛,容易诱发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等。
另外,还有肠道疾病。秋天干燥,身体内的火气变大,如果火气得不到疏散,人就会上火;燥邪移至下焦致便秘,草决明泡水可预防便秘,秋梨、蜂蜜可以有效解决秋燥。此外,夜间睡觉,注意保暖,防止腹部着凉。
记者:立秋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有“贴秋膘”的习俗,那么秋天是不是也应该多吃肉食来贴膘呢?
赵宏波:“贴秋膘”是一个习俗,实际上,“肺在色为白”,秋季应该常吃白色食物,可以收到润肺效果。如:白萝卜、白菜、冬瓜、百合、甘蔗、银耳、莲藕、莲子、梨子等;秋季膳食以滋阴润燥为基本原则,粥也是很好的养阴益胃之品,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黑芝麻粥等。
秋季,我们应该注重调理脾胃,减少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秋季大量进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包括:脾虚、胃虚和气虚。天气转凉,食欲大增,需要养护脾胃,所以别着急进补,在“贴秋膘”之前,最好先调理脾胃。进食健脾和胃的食物,促进脾胃功能恢复,如:茯苓、小米、山楂、白萝卜等。
秋天进补要“清”补,补而不腻,适当进食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一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消除酷暑“后遗症”,二是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冬季进补奠定基础,如:红小豆粥、红枣莲子粥、山药粥等。肉类选择上,鸭肉为好,性凉,可祛火除燥。
记者:每到秋季,很多人都有一个感觉,就是精神状态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会变得容易忧伤,比如变得倦怠,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赵宏波:肺主忧,所以秋天的景象,容易使人忧伤。因此,应该保持平衡的心态,不攀比、不怨天尤人,乐观开朗、淡泊宁静。这样才能“收敛神气”,缓和秋气对肺金的伤害,为冬藏阳气做好准备。
同时,夏季人体会出现超常消耗的状况,所以一到秋季,人们往往会感到倦怠、乏力、精神不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这是一种补偿的保护性反应。
想要预防“秋乏”,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是要避免大汗淋漓;同时,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早起早睡。秋天适当早起,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预防血栓形成;“春捂秋冻”也是一种好方法,秋季有意识让身体“冻一冻”,避免汗液蒸发,阳气外泄。
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增加皮肤血流量,使皮肤代谢加快,机体耐寒能力增加;最后,就是要多接地气,走进大自然,有助于养阴。
□本报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