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5A级景区给予严重警告,到底能否倒逼景区主动改善环境、完善服务,依然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一个景区的乱象,其实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具有先天性的滋生土壤,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部门的监管是否落到实处。
继去年10月秦皇岛市山海关景区5A级资质被取消后,又有两家5A级景区被摘星级帽子。昨天,记者从国家旅游局了解到,国家旅游局决定撤销湖南省长沙市橘子洲、重庆市南川区神龙峡两家5A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在国家旅游局的通报中,两家景区均存在安全隐患大、厕所卫生差等情况。(8月4日《新京报》)
众所周知,旅游景区的等级如何,正是衡量一个景区质量良莠的重要标准。5A级景区的评定,本需要经历诸多程序和流程,获得5A级的殊荣,可以说是很多旅游景区的梦想。正因为如此,对于获得该称号的景区,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真正将景区服务做到游客心坎上。
不可否认,国家旅游局通报5A级景区复核情况,确实显得尤为重要和必须。尤其是,国家旅游局在通报中,摘掉了两家景区的5A级桂冠,并对三家5A级景区给予严重警告,表明了对5A级景区不再施行“终身制”。
那么,对5A级景区给予严重警告,到底能否倒逼景区主动改善环境、完善服务,依然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一个景区的乱象,其实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具有先天性的滋生土壤,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部门的监管是否落到实处。
5A级景区被严重警告,不过是一种通报形式,并没有就如何改进、如何完善、如何问责等提出具体的标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景区的管理而言,国家实施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打破等级评定“终身制”,让“毁牌”的景区付出代价,这无疑是一个良方。
但是,现实中的状况却表现为,一些当地监管部门与景区关系“微妙”,不愿管、不想管、不能管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状态下,所谓的动态监管则变为“一阵风”式监管运动,短暂的监管之后再次陷入“割韭困局”,很难产生持久且理想的治理效果。
应该说,若要让被严重警告的5A级景区端正态度,做到改过自新,不能仅仅止于严重警告,而是要触及景区的“痛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当地监管部门应该板起脸来,不能只是将景区奉为“聚宝盆”,而是强化动态监管的范围和力度,倒逼景区不断完善条件、改善环境,做到“亡羊补牢”。假如,地方监管部门能够狠下心来,真正敢于动刀亮剑,确保监管能够落到实处,5A景区必然能够“名副其实”。
□刘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