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城区东四六条胡同,一块块红砖垒起的墙壁,从地到顶,猛然看上去与周边墙体有些不和谐。这是东城区东四街道组织辖区城管执法队、工商所、食药监所、派出所、房地分中心及街道有关科室,对东四六条胡同内违规开墙打洞陆续进行集中封堵。刚刚垒起的红砖正在等待干透,下一步将对胡同外立面、窗户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改造。
一条胡同
50多家商铺“开墙打洞”
东四六条胡同从东向西,主食厨房、百货店、餐馆、家电维修……各种各样的小店一家接一家。
“你看门牌是多少多少号的,是原来就有的;门牌是多少号后面有一杠几号的,那都是开墙打洞的。”有街坊这样解释着。
来到东四六条56-2号,施工人员正在堵墙。这是一家家电维修的小店,房屋西侧是一道院门,过去,这间房朝胡同方向是后墙,屋门是从南侧打开的。在城区老胡同,这样开墙打洞的门脸房似乎特别多。再往西走,68-1号店墙体已经堵死,据说这里原来是刀削面、六条八元菜等小饭馆。
东四六条胡同内有学校、医院、酒店等,方便的交通带来大量客流,是最为繁忙的胡同。“聪明”的商家,除利用原来的民居门脸外,更多的是“开墙打洞”从事起了经营活动,在六条两侧开设了50多家商铺,有小烟酒超市、小饭店、小理发店等等。
刮骨疗伤
居民双手赞成
“胡同本来挺好的,但好多人私自开墙打洞,对外出租,尤其是租给开饭馆的,影响休息、味道大,还会招来不少蟑螂、耗子。这下好了,政府把他们给封堵了,我们这儿的居民都举双手赞成。”家住东四二条的金先生这样说。
1990年,东四三条至八条被北京市政府认定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2015年4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认定为全国首批30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东四三条至八条区域内开墙打洞共357处,其中近200处用于经营,占比超过50%,主要业态有小超市、小饭馆、小菜站、小装饰建材、小理发店等,另有居民自住、车库、办公等不同形式。
东四六条胡同位于东四三条至八条中间,是最宽的一条胡同。这些开墙打洞经营的业态,不同程度存在噪音扰民、环境卫生脏乱等问题,同时也不同程度影响房屋安全,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价值逐渐衰退和流失,历史文化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据胡同居民介绍,这些商户在这儿经营最长的已经有十余年,有些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有不少是近些年新开的商户。胡同里的个别居民为了个人利益擅自拆改,将住房改为从事经营活动的场所,谋取私利,既有公房也有私房。概括地说,开墙打洞,“伤”了地区的历史风貌,“伤”了地区的环境秩序,“伤”了胡同的安静与邻里和睦,治理开墙打洞,正是给胡同“刮骨疗伤”。
防止反弹
恢复胡同历史风貌
在胡同两个端口及胡同中部,都可以看见“关于对开墙打洞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综合整治的公告”宣传展板,这是从今年6月起就安置公告了的。工作人员多次入户开展工作,逐户向开墙打洞相关权益人发放了告知信,开展前期的宣传发动工作。
截止到昨天,东四街道共封堵开墙打洞31处,其中西片平房区27处(东四六条16处),在封堵开墙打洞的同时也对这些违规商铺前的牌匾、广告牌、灯箱等进行了综合整治,胡同面貌得以有效改观。
封堵开墙打洞是东四街道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静胡同 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封堵后,东四街道将对胡同外立面、窗户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改造,并结合环境综合治理的业态提升规划,对胡同业态进行品质提升,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后期工作中,街道将与相关执法部门、物业管理公司、居委会、社区居民通力合作,共同监督加强监管,防止反弹,还百姓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恢复胡同原有的历史风貌。
□本报记者 边磊 文 于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