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稿
3上一版  下一版4
 
捐遗体是为党做的最后一件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6年6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淑敏:
捐遗体是为党做的最后一件事

全家福——一家人的绿化情怀
老伴儿的遗体捐赠申请书,李淑敏一直留着。
 

在北京东二环外的一处老旧住宅小区,记者见到了久未出门的李淑敏,90岁高龄的她头发花白,但精神状态还很好。“腿脚不灵便了,没法下楼,就在这几十平方米的房子里溜达溜达。”李淑敏是一位老工会干部,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去年,为了追随已逝老伴儿的志愿行动,她也签下了遗体捐赠书,“这是我为党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纯粹的奉献—— 老夫妻先后申请捐赠遗体

聊天中,李淑敏总是不经意提到去年刚过世的老伴儿张怀乐,就好像老人依旧陪在身边一样。一辈子相濡以沫的老两口,共同经历风雨,也共同投身公益活动,最后,都申请将遗体奉献给医学事业。张怀乐的遗体捐赠申请书的编号是“11”,表明他是北京市第11个捐献者,李淑敏手中的那份申请编号是“9560”。

说起两位老人捐赠遗体的事情,身为女儿的张岩起初并不知道。“父亲在1999年,偷偷去签订了遗体捐赠申请书,为了防止家人的反对,他还自己做了公证,写了声明。”张岩拿着当初的那份声明给记者看,内容是:“在我去世后,不举行追悼会和任何遗体告别仪式,我的遗体无偿捐献,由北京市红十字会安排供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使用,我的家属和其他任何人均不得干涉。”

看着这份声明,李淑敏笑着说,“其实,捐赠遗体是为了国家的医学事业做贡献,只要是对国家有益的事,我都完全支持。”李淑敏还清晰地记着自己入党时的宣誓词,她告诉记者,“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终身要为党的事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在李淑敏看来,离休后,因为年龄大了没能在事业上继续为党工作,却依然享受着党给予的待遇,她对党充满感恩。“我们死后,将遗体奉献给国家的医学事业,我们的誓言也就完整了啊!”

一句“终身为党的事业做贡献”,老人就把最后能归自己支配的遗体奉献给了党。听了老人的话,同样身为党员的记者,不能不为之动容,“这不正是一名无产阶级老党员的思想觉悟嘛。那么纯粹!”张岩感慨地说出了孩子们对父母举动的认同。

2015年,老伴儿病倒后,李淑敏签署了遗体捐赠申请书,成为协和医院第9560名遗体捐赠者。

默默的支持——

她是老伴背后不张扬的女人

说起张怀乐老人,可能很多人都曾听说过,《九旬老革命带领家人下属植树,三年改造四座荒山》的新闻,曾掀起一阵热议,在他们居住的社区和街道,张怀乐绝对算的上是一名“公益达人”。1921年出生的张怀乐,1941年入党,1984年离休。抗战时期,他多次荣立战功,转到地方后,他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满腔热忱投入到了祖国绿化中去。在宁夏石嘴山担任副市长期间,他带领干部群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边疆的活动,受到宁夏人民的好评,称他为“绿化市长”。

调到北京工作后,张怀乐又把绿化环境的精神延续下来。在木材公司担任党委书记时,他带领机关干部和自己的家人,到昌平以北仙人洞上搞绿化,三年创造了绿化四座荒山的奇迹。“爸爸曾对我们说,用掉一根木头,就要补种一棵树。”张岩告诉记者,哪怕是离休后,张怀乐绿化植树的脚步,也没有停下来。“只要身体能动就亲自去种树,不能动,也依然继续捐钱种树。”张怀乐的这个信念,一直坚持到2015年离世。

当大家都在感慨这位公益老人的离开时,身为张怀乐背后的女人,李淑敏依旧默默无闻地坚守着老伴的遗愿。“其实,父亲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母亲的陪伴下进行的。”张岩说,在儿女心中,母亲李淑敏生性刚强、懂礼、讲理、宽容、严于律已、与人为善。“母亲与父亲携手共同走过整整六十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自始至终相依相伴、不离不弃。”

的确,每次外出植树,张怀乐都会带着老伴儿和儿孙。“这是一家人的绿化情怀,是一种责任。”张岩告诉记者,跟父母一起参加绿化活动,几乎是一家人每年的重要任务,不仅是身为儿女的他们,还有孙子辈的孩子们,也都一同前往。

一人一把铁锹,一人一张笑脸,植树现场拍摄下的全家福很多,李淑敏还能简单回忆起拍摄当天的快乐时光。“老伴儿想做的,我都支持他。因为我们都一心向党,植树是我们力所能及为社会做的一点事情。”李淑敏笑着对记者说,这么多年,她也不记得到底种了多少树,认领了多少草地,甚至捐了多少钱,只知道每年都要这样做,究竟捐多少钱反而没记那么清楚。

浓浓的情谊——

可爱的他们终将永远在一起

跟这些照片收在一起的,还有很多信件。“这些信都是来自我们曾经资助过的失学儿童们。”李淑敏告诉记者,从1994年前后,她和老伴儿就先后资助了6名失学儿童,除了资助孩子们上学,还捐衣物、学习用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和资助家庭的通信往来。

一个名叫“小忠宝”(化名)的孩子给李淑敏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孩子父亲死后,母亲无力养活几个孩子,还到处受气,在几次通信中,那母亲都流露出了轻生的念头。”李淑敏说,“我们回信鼓励孩子母亲坚强地活下去,并尽可能帮助她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后来这位母亲选择勇敢地面对生活,孩子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后来,小忠宝在毕业后还来北京看望过我们,谈他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我们在一起度过了很愉快的时光。”李淑敏小心地折叠着那些已经泛黄的信纸,大概在回忆老伴儿为她读信的场景,脸上的笑容透着温暖和幸福。

现在,李淑敏的生活依旧简单朴素,家里的家具陈设,都用了很多年了,身上穿的马甲还是20多年前自己做的。平日里,老人和照顾自己起居的保姆生活在一起,早睡早起。

李淑敏每天看新闻,关心国事政治,也关注工会工作。“毕竟干了一辈子工会工作,我现在还经常看劳动午报。”李淑敏笑着说,前几天看到关于母婴关爱室的报道,她觉得特别好,认为是工会为妇女们做了一件大好事。

除了关心国家大事,李淑敏还对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充满好奇心,对于时下流行的微博、微信也常常研究一番。她说,“我还是喜欢关注新鲜事物的,但到现在我还没搞明白,什么是‘二维码’。”保姆魏阿姨也赞叹老人的可爱之处,她常常跟老人聊天,觉得李淑敏虽然已经是耄耋老人,但却是个头脑清晰、心胸开阔、与人为善的了不起的老太太。

说着话,李淑敏拿出一个铁盒子,打开后,记者看到了明显区分的两种白发,“这是我和老伴儿的头发。”李淑敏告诉记者,老伴儿病倒前,她都亲自为老伴儿剪头,然后将这些头发收集到一起。“现在,我的头发剪下来,也会放在盒子里,等我走了,遗体留给党,留给医学院的学生们,孩子们可以将我和老伴儿的头发一起火化,这样,我们最终还会在一起。”手捧着铁盒子,李淑敏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