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如何让慈善离我们更近些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6年6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善超市开进社区 政府出台配套政策 多方监督保证透明
如何让慈善离我们更近些

 

近年来,随着慈善组织的理念更新、规模扩大,我市慈善服务的内容不断丰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助困救灾,而是进行全方位慈善服务,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做慈善的行列中来。据了解,截至去年,全市社会组织总量达29099个,这些组织大多从事与公益慈善有关的活动,近5年的年均捐赠额约31亿元。可以说,北京慈善事业在加强首都社会治理、保障改善民生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慈善超市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献爱心

提到“慈善”,很多人认为这件事离自己很远,也有人空有想做慈善的心,却找不着“门”。不过自从有了“慈善超市”后,这种情况明显改变了——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做慈善。

所谓慈善超市是以社会公众无偿捐助为基础、借助超级市场管理和运营模式,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质帮扶和志愿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在朝阳区安慧里三区12号楼,就有一家慈善超市。

走进去年5月正式挂牌运营的慈善超市,记者发现这里分成公益活动区、公益定向捐赠专区、便民商品销售区。在便民商品销售区,米、油、卷纸等生活必需品琳琅满目。货品和普通超市虽一样,但面对的顾客不太一样。

据慈善超市工作人员介绍,低保家庭、残疾人、遭遇临时性困难群体和支出型贫困群体,可凭政府发放的爱心卡前来选购,超市的财务结算系统同民政部门的相关系统进行了关联,只要困难群体刷爱心卡消费,就可享受折扣。“当然,普通的社区居民,也可以来这里选购商品,有的商家还会在这里推出特价商品,售出价格的2%将进行附捐。”

“慈善超市由北京慈善超市发展协会组织统一连锁运营,借助超级市场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质帮助,实行规模化经营、集约化采购。”慈善超市工作人员说道。

衣服、帽子、手工串珠花瓶……在公益定向捐赠区,记者看到这里的物品是普通超市里少有的,这些手工艺品都出自残疾人之手,所得销售额会全部返还给残疾人,用于学习、康复以及再生产。

“这些衣服也都是爱心人士和居民们捐赠的,都有八九成新。”工作人员介绍,在这里进行销售的物品,在上架之前都是经过筛选后能够进行二次销售的,社区居民、困难群体都可选购。此举不仅提高了物品利用率,也体现了环保、节约的理念。

除了销售日常用品和捐赠物品外,便民服务也是慈善超市的一大特色,开业一年多来,慈善超市已经开发了一系列便民服务功能。今年,他们还实现了为居民提供代收代缴水、电、燃气费用服务。“我们设置的这一系列便民服务,目的就是希望慈善超市能让周边居民真正感受到便利和慈善的关怀。”工作人员说。

此外,超市还会定期举办慈善大集公益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逛大集、购商品、献爱心、做志愿的舞台。通过二手物品买卖、捐赠物品拍卖、义卖等形式宣传慈善超市,传播慈善理念。

据了解,目前朝阳区共有15家慈善超市。朝阳区捐赠中心主任常岩杰介绍,今年还将再建3个,并将进一步完善慈善超市社会化运营机制,全力拓展慈善超市各项服务功能,同时发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慈善义工社、社工事务所等社会组织作用,参与慈善超市社会捐助、志愿服务和社区公益服务。

可以说,在社会捐助体系建设中,慈善超市作为捐赠网络的支柱力量,不但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还因其独特的“北京模式”,成为社区公益服务的中坚力量。

本市慈善超市兼具接收捐赠、公益附捐、困难救助、社区应急服务、慈善宣传及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功能。此外,近年,全市各家慈善超市开始定期组织慈善大集活动。慈善大集是慈善超市项目的品牌性公益活动之一,大集中有爱心商品义卖等等。去年,依托慈善超市共开展慈善大集百余次,十余万人次参加了大集活动。

本市出台10个配套措施促慈善事业发展

如今,慈善项目已从助医、助老、助残、助学、助困、救灾等传统救助领域,逐步拓展到新农村建设、法律援助、绿化环保、科普教育、志愿服务、扶持创业就业、家庭支持和社区综合服务、公益项目孵化、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关怀外来务工人员等30多个慈善领域。

近年来,本市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志愿组织建设,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项目,壮大提升志愿者人才队伍,广泛传播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并建立了比较成熟、完备的志愿者服务记录制度和志愿服务表彰奖励制度。截至2015年底,在志愿北京平台注册的实名制志愿者人数324万余人,注册项目6万余个,注册团体5万余个。

2011年,北京邮电大学的在读博士生张佳鑫发起“夕阳再晨”公益助老项目。5年多来,这个助老项目免费为20万老人送去关于电脑操作、手机使用等信息科技知识。现在,“夕阳再晨”公益助老项目的模式已经在本市29所高校推广,志愿者人数也扩增为1600余名。

调查中,不少市民提到,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社会力量的注入,会让慈善事业更有活力,这同样也需要政府的搭台。那么在这点上,相关部门又是怎么做的?据了解,早在2013年,本市就出台了《北京市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制度支撑,形成了政府各部门联动合力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的良性互动机制。数据显示,2012年和2013年财政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总量分别为9.36亿元和9.47亿元。2014年,市民政局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投入2492万元福彩金资助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143个。

不仅如此,去年本市围绕《关于加快推进“慈善北京”建设,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的各项任务共同研究出台了10个配套政策措施。

引入第三方评估推进社会组织透明运作

“做慈善是好事,怎么才能确保善款被捐助人拿到?”市民张素平说,平时他总是能看到捐款、捐物的通知。“自己有心参与,但对于过程是否透明方面,他心里还是有些打鼓的。”

的确,公开透明机制是慈善事业取信于社会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保障捐赠者对善款所拥有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的需要。那么怎么确保社会组织规范透明运行?据了解,为确保社会组织规范透明运行,市民政局健全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制度,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分别制定了《北京市社会团体信息公开指引》、《北京市民办非企业单位信息公开指引》和《北京市基金会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夯实了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基础,推进社会组织公开透明运作。

此外,本市还出台了《北京市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了适用范围、管理主体和基本原则,规范了信用信息的记录、发布、使用、管理等内容,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初现雏形。通过制度设计,要求慈善组织向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报告接受、使用捐赠及资助的有关情况,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布。

例如,为保障基金会活动的公开性,相关规定要求:基金会应当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基金会组织募捐应当向社会公布募集资金后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和资金使用的计划;基金会处理剩余财产应当向社会公告。

不仅如此,在推进第三方评估上,市民政局出台了《北京市社会组织评估管理暂行办法》,修订完善分类评估指标体系,形成了市民政局负责顶层设计,第三方机构接受委托独立开展评估的模式,推进社会组织评估由规范评估向能力提升评估转变。

据了解,第三方评估淡化了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的行政色彩,有利于加强对社会组织的事中事后监管,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增强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公信力。一方面,通过第三方评估,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使评估结果更具专业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第三方评估工作的过程、结果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可以增强公众对社会组织的关注,在加强社会对社会组织监督的同时,激发社会组织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规范化运作、提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五年来累计评估市级社会组织1200个,评估率超过70%。

□本报记者 盛丽 孙艳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