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高考语文卷传递教改新信号
师生庆端午 祈福高考生
高考外语考前15分钟停止入场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6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题目灵活 增加开放题数量 强调实际应用能力
高考语文卷传递教改新信号

 

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陕西华阴老腔、《管子》讲述国与国之间“经济战”……针对今年的高考语文卷,记者昨天采访了北京教育考试院和语文学科名师,请他们分别分析试题特点。专家们认为,语文卷设题灵活,增加了主观开放题数量,强调在实际运用中考查语文知识和语文积累,有助于考生发挥真实水平,也对今后的语文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性,传递出教改今后发展信号。

考试院: 考生要写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思考

北京教育考试院表示,今年的语文卷继承了2013—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改革的成果,稳中 有变,覆盖面广,在试卷的整体立意与布局、强化对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的考查、继续拓宽考 生个性化展示的空间等方面,力求进一步完善与创新。

试卷力求通过更为广泛的素材和多样化题目,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认知与思考。

例如考虑到今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第六届“书香中国 北京阅读季”活动,推动全民阅读,“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 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和要求,于是把“神奇的书签”作为大作文题目之一,这既是考生熟悉的内容,又有助于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开展的意义。另一个大作文题目“老腔”从阅读文本引发,要求考生写出对民族文化遗产内涵的理解,对其现实意义和价值的理性思考。

微写作涉及高中的学习心得、对“家长群”现象的评论等,题目立足考生的现实生活和文化热点,要求考生写出自己对生活、对文化的深层认知。比如文言文阅读用 《管子》中讲述国与国之间“经济战”的故事,引导考生进一步探究古代思想智慧的现实意义;文学类阅读选取陈忠实描述陕北“华阴老腔”“撼人胸腑”艺术魅力的散文作品,引发考生对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遗产的认识与思考。

自2013年开始,高考语文北京卷进行了连续三年的命题改革实践,形成由多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和作文五个板块组成的试卷整体结构,视野开阔,覆盖面广,整体结构保持稳定,在保持试卷结构、题目数量、总体难度基本稳定的同时,从板块立意、考查指向等方面进行完善。

今年的试题围绕语文能力的考查,灵活设题,追求突破与创新。如文言文第14题,考生要写出“管子谋略”对自己的启示,不仅要读懂文本,还要进一步对文本内容有深入思考和认识,并能立足当今,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这一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扭转当前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的偏向。

专家分析:

要着重提高学生快速阅读能力

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高级教师盛志武认为,今年的语文试题明显体现了文本的文学类特征,强化对鉴赏与分析的考查。“第一大题体现的是文本的实用功能, 第四大题强调了文学鉴赏的基本要求,今年至少有总分值为10分的两道题与此有关,是这些年来北京卷中鉴赏评价类试题比重最大的一次。从试卷的整体设置来看,命题显然强调区分不同文本的特点以及考查功能。”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计静晨老师说,多文本阅读试题以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和“彩虹鱼”号的研制及国际影响为素材,体现了科技创新、科技强国主题。本大题突出对信息筛选加工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考生需要按照题干所给任务,检索、筛选三则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并整合。“这些题目启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对学生阅读基 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快速阅读、自主阅读的能力。”

精华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张智钦表示,语文卷在命题理念上继续担负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任务,考查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素养的掌握与认知情况。各个模块题目的考查做到“回归学科本质”、“尊重学生所学”——实现“教考结合”,不仅给一线老师以鼓励,也给了新学年的学生复习以安心的指引。

作文点评:

既考查创造力又杜绝凭空想象

精华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张智钦说,大作文属于命题作文,限定文体,是近年来北京没有出现过的,这给新高三的老师和学生以教学和学习指导——作文的训练要明确文体。“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在命制每周周记作文题目时,早已将此要求纳入考查范围。”两个作文体现出高考试题的评价区分作用,有利于高校的选拔。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黄玉慧认为,三道微写作题目分别考查了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 情感等基本的表达能力,大写作则考查了中学常练的两种基本文体:议论文、记叙文。题目要 求十分具体,同时具有指导性与导向性,为不同考生发挥特长优势留有空间。

“老腔”题目既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也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对 相关文化现象的思考与见解,使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更有深度。“神奇的书签” 要求考生大胆发挥想象,并联系生活实际,既能表现其创造能力,又杜绝凭空无据的想象,强调想象的合理性。

□本报记者 任洁/文 万玉藻 于佳/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