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与臭为伴的“拼命三郎”
90后小伙4年练成“岗位能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5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臭为伴的“拼命三郎”
——记北京固废处理有限公司阿苏卫机手班班长王仕永
 

太阳渐渐从东方升起,气温也越来越高。一座垃圾堆上,一辆车子在来回不停地行驶着。不足两平方米的驾驶室内,坐着一位表情严肃、身材瘦长的司机。不到一会儿,司机的额头上便爬满了汗珠,一滴滴汗水滴在了司机的前胸、肩膀和后背上,然而司机却一直在认真工作着,丝毫没有注意到汗水已经浸湿了衣服……这就是北京固废处理有限公司赫赫有名的“拼命三郎”——阿苏卫机手班班长王仕永。

王仕永是一位环卫老兵。裸露在外的红褐色皮肤见证着多年户外工作的风吹雨打。他体型瘦瘦,但并不弱。干起活儿来像个壮小伙,全身散发着一股子倔劲儿,谁见了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初识填埋场

由受不了到坚守

当得知自己从部队复员要成为一名环卫工人的时候,王仕永心里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当王仕永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他才发现这份工作要比他想象中的辛苦很多。

五月份的天气,尽管还没有到最热的时候,但中午的温度也常常让人汗流浃背。坐在狭窄的驾驶室里,王仕永娴熟地操纵着设备穿梭在垃圾山的暴露面上,对垃圾进行反复压实作业。“刚来的时候,我也受不了。不说别的,就垃圾场的这个味儿就让你受不了。”垃圾堆上的温度特别高,垃圾像被发酵了一样,空气里充斥着各种垃圾混合在一起的臭味儿。再加上蚊蝇四处飞舞,时不时就会成群结队的扑面而来。“苍蝇、蚊子、虫子等飞进嘴里、鼻子里,那都是很平常的事。”如今,王仕永早已习惯了这份工作,很多事情在他看来都成了谈资。

“夏天最炎热的时候,驾驶室内温度高达50多度。我这刚换上的工服瞬间就能贴在身上。汗水止不住地往下淌,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王仕永说。

本想到了冬天没那么冷,可到了冬天却又成了另一个世界。填埋区四周空旷,风力远比其他地方大。最大的时候,就连沉重的车辆都会被吹得微微晃动。“一到冬天,我早就穿上了棉衣、棉裤、棉鞋、棉手套。但还是会不出20分钟,全身就被冻得‘透心凉’,手脚钻心的疼。”王仕永说。

“说实话,当时我也退缩过,想换个部门。但冷静下来,觉得这里也挺好的。虽然远点儿、苦点儿,但党员就应该有个党员的样子,部队上的苦都经受过了,这点不算什么。”就这样,王仕永留了下来,他觉得每一个岗位都很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王仕永闻不到了刺鼻的臭味,面对工作只有满满的工作激情。

刻苦钻研

争做技术能手

工作之余,王仕永一有时间就会围着车辆、机械转。琢磨技术,在别人看来是件辛苦的事儿,而他却始终乐在其中。

一天,马上就要下班了。突然,一台推土机出现了故障,挂挡后车辆无法正常行驶。考虑到第二天工作需要用车,王仕永便主动留下来进行维修。天色越来越暗,但出现故障的原因仍没有找到。那天,王仕永回到家时已经很晚了,但他还是一头扎进自己的房间里翻阅资料。

是变速泵失去自吸能力了?还是后桥箱燃油不足还是漏气了?……“就是它,绝对没错!”突然王仕永忍不住喊了起来。他把原因锁定在吸油管路连接处密封圈上。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第二天早上不到六点,王仕永就带着工具、配件飞奔到推土机旁,进行修理。经过检查证实,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他迅速将破损的密封圈进行了更换,故障最终在上班前被排除了。

就这样,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他不仅对推土机、挖掘机摸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操作技巧和使用要领,对铲车、压实机等工程机械也能熟练驾驶与操纵。

2015年,填埋场二期二层平台进行封场,边坡治理是封场工程前期的重要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既要考虑垃圾沉降的因素,还要兼顾水平高度、压实密度。作为机手班班长的王仕永主动请缨参与此项工作。他带领机手班严格按照图纸要求进行测量、放线,对垃圾进行退坡整理,确保坡面修整一致;经退坡复测合格后,再对堆体坡面进行反复的压实,确保压实密度达标。最终,他整理过的边坡水平坡度精确控制在1∶3之内,边坡水平高度相差不超过10cm。认真的态度和过硬的技术,同事们再次为王仕永竖起了大拇指。

创造记录

30天填埋垃圾16余万吨

北京奥运会前期,随着垃圾填埋场专项治理工作的深入,海淀、昌平、朝阳以及原有的东、西城垃圾全部集中到阿苏卫填埋场进行消纳,每天的垃圾填埋量由2千多吨骤增到8千多吨。当时填埋场运行多年,许多机械设备老化现象严重。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职工们心里一下没了底。正当大家愁眉不展、无计可施的时候,王仕永再一次站了出来,“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在他的建议下,班组重新调整了人员、机械和生产班次。每天早中晚三班运转并适当延长了工作时间。他还把班里的党员召集起来,“咱们是党员,关键时刻一定要冲在最前面,给大家做好表率!”当场不少党员坚定地说:“放心,您就瞧好儿吧!”

那段时间每天清晨,王仕永总是第一个到达作业现场,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便迅速投入到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中。一天下来,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口干舌燥的。有时连午饭都顾不上吃,晚上八九点钟才收车回家。人员严重短缺时,他经常一个人完成好几个人的工作量。

北京奥运会期间,王仕永和同事们一直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确保首都垃圾及时填埋做着贡献。最终,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还创造了30天填埋垃圾16余万吨的记录,创下了建场以来垃圾填埋量之最。

春华秋实,光阴似箭。转眼间,王仕永已在环卫战线上工作了三十多年,他早已爱上了这份工作。王仕永经常开玩笑说:“晚上做梦都是开着机械奔波于工程现场,要不就是忙碌于垃圾山上。”就是这样一位常年穿梭于“垃圾山”间的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党员承诺;一个甘心与臭为伴,留给人间一份美好的优秀共产党员。

□本报记者 杨琳琳 通讯员 贺东杰 孔金祥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