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掌握“四大断”绝技第一人
水火磨炼成就花丝人生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6年5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火磨炼成就花丝人生

燕京八绝之花丝镶嵌
传承人
程淑美
 

“玉雕叫蹬三轮的,花丝镶嵌就是吹煤油灯的。”在60年代,北京的工艺美术行业流行着这样的比喻。如今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传承人程淑美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的。

1962年初中毕业后,程淑美考入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当时没考虑这么多。自己爱画画,那就考美校,将来当个画家。”程淑美后来才知道,她学的不光是美术,而是工艺美术,从此开始接触花丝镶嵌、玉雕、牙雕、景泰蓝,知道了“燕京八绝”。

5年的课程,前两年都是绘画课,为日后的工艺设计夯实了基础。工艺美校是半工半读的教学方式。3年级的时候,程淑美就开始到花丝厂跟着师傅学入门技术,比如掐丝、吹灯焊接、最后制作小件成品。一个人一双手一张嘴,每天跟金银铜火打交道。一天下来,脸都被烟熏黑了,手被灼伤是家常便饭。正是在生产第一线得到了设计与生产结合的锻炼,让程淑美掌握了如何在设计和工艺上更好的融合。

从工艺美校毕业后,程淑美分配到北京工艺美术工厂花丝镶嵌车间,发现自己雕塑能力不强,程淑美主动要求先去玉器车间“学习”。“那时候磨玉器,条件特别艰苦。每个人的机器就是一台脚蹬的水凳,凉水一泡就是一天。”但程淑美说,回过头想想,如今的成就多亏了13年的玉雕磨炼。

当时正值文革期间,玉雕行业“四大怪”之一的何荣被下放到这个车间班组干活儿,程淑美有幸得到指点。玉雕的技术掌握了,造型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建立起了立体造型的思维。程淑美说,一直到现在她创作的观音、创作的人物、动物的造型都是受益于当时玉雕的学习。

当程淑美最终回归花丝时,她大胆地将花丝镶嵌与玉雕、木雕、漆器等多种工艺相结合。这种将立体造型与传统花丝技艺相融合的理念,开创了花丝镶嵌工艺的新境界。

程淑美在行内有个公认的绰号“程观音”。提到她的作品,她自然会推荐自己最得意的观音作品,其中《普渡观音》是程淑美大师艺术生涯50年巅峰力作。

程淑美介绍,仅做一个佛光就需要两三个人分工,有的做花头,有的做火焰。每一层花瓣都是细细的花丝,由编丝焊接好,然后六七层的花瓣叠加起来再焊在一起,再把这些花头焊在佛光的地子上。光一个佛光就要焊很多次。

全身薄如蝉翼、“衣带当风”的银质天衣更是考验工艺。为了使天衣呈现丝质的效果,程淑美说,工人需要一刀一刀的錾刻出不足0.1毫米的沙地,必须非常均匀,做出丝绸的质感来。而每一次錾活都需磨制新刀。“细致的工艺特别费眼,观察老师傅的工作台便可知花丝行话里的‘一屉眼镜几屉錾’,这绝非虚言。”

2000年,程淑美退休了。作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程淑美还肩负着传承的重担。于是她和爱人找了间地下室成立了“程淑美工作室”。

“刚退休那会儿,退休金才800多块钱。租房子、买设备、选材料、带徒弟也得给工资啊,压力确实很大。”程淑美的工作室曾一度陷入困境,为了能让工作室持续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花丝镶嵌,程淑美无奈之下做了一个决定:让在昆仑饭店做厨师的儿子辞职,回来跟父母学工艺、搞经营。

如今,工作室已经升级为“程氏金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同时,有几位外招徒弟也让她看到了希望。“国家这几年这么大力度的宣传非遗、支持非遗,让我们这些老艺人特别感动。正宣扬的工匠精神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咱这传了几辈子的绝活儿丢不了了。”

□本报记者 孙艳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