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百岁劳模陈秀珠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6年4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生热忱献给了纺织事业的
百岁劳模陈秀珠

陈秀珠退休前后
陈秀珠(前排中)和工友在一起
平时老人自己包饺子
外甥女为老人过生日
陈秀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老人一直自己缝补衣服
 

又是一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该忘了那些曾为共和国做出过贡献的劳模们。在寻访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了这样一位老劳模,她叫陈秀珠,已经101岁了,一生把所有的热忱都献给了北京的纺织事业。几经辗转,记者终于联系到了她,有幸聆听了这位百岁老人的风雨人生。

4月22日下午,坐了两个小时的车,记者终于赶到了位于团结湖附近陈秀珠的家里,开门的是陈秀珠的外甥女陈燕,家里十分热闹,原来陈秀珠所在单位的领导正好过来看望她。在一群人中,记者的目光很快被她吸引:她有着偏黑的头发,整整齐齐梳到耳后,只有仔细观察时,才能发现黑发下隐隐的白发。她有些瘦弱,背不弯,精神状态也看着不错。只看背影,完全是60岁老太太的模样,只有转过身来,看到她脸上遍布的如沟壑般的皱纹,星星点点的老年斑,还有那一双饱经沧桑后淡然的眼睛,才不得不感慨:这早已是度过了一个世纪的岁月的一位老人。时光之轮轰轰然从她身上碾过,留下的,是辉煌的业绩,还有执着走过的风雨人生。

16岁做童工

从未有偷懒的时候

“你好!”陈秀珠轻轻说了句,脸上有了些微的笑意,她把记者领到了沙发边,示意记者坐下,此外,再没说别的。看得出来,老人不善寒暄,言辞少,性子直和板。

“我姨早就盼着这个采访呢,昨天特意洗了澡,今天一大早就换上了新衣服,不过她耳朵有些背,话也少,所以直接简单的问题你就大声点问她。如果是她的故事的话,我可以给你讲讲,毕竟我跟她已经在一起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了。”陈秀珠的外甥女陈燕笑着对记者说。

陈燕的话提醒了记者,记者马上回头望向陈秀珠,发现她穿了一身崭新的浅灰色衣服,只在衣服的前襟上有两道圆形的红色花边,于简朴淡雅中透着喜庆的意味。

在陈燕的讲述里,陈秀珠的人生轨迹逐渐展开——

陈秀珠生于1915年,今年正好101岁。她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兄弟姐妹8个,家境并不富裕,为了分担家里的负担,她16岁便在上海一家纺织厂做女工。

“厂里噪音大,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休息日。夏天最难熬,动辄40多度的高温,使得擦汗的手绢湿漉漉的,常常一拧一把水,我阿姨额头上因此还起了大片的疖子。”

陈秀珠所在的是日资企业,经常会有监工,因为工作强度过大,会有女工想尽办法怠工省力什么的。但陈秀珠从不,她干活不惜力,从未被工厂发现有偷懒的时候。

“我姨干活拼命,车间给什么活,她干什么活,而且追求完美,一定会干好,踏实的本分人,不会耍滑。”

北上培训学员

干工作很有“拼命三郎”的劲儿

1956年,京棉三厂还未投产前,为了培训学员,工作经验十分丰富的陈秀珠被调到了北京。此后,便留在了北京。

她在京棉三厂的准备车间当整经值车工兼教练员。所谓的“整经”,就是把经纱上浆后,通过浆纱机并合后卷绕在织轴上,做好织布前的准备工作,这也是“准备车间”的名称由来。

当时京棉三厂新来的工人完全没有经验,整经工作方法都得陈秀珠手把手地教,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有关当年陈秀珠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陈秀珠只是简单说了一句:没什么。此外就没说出什么来。陈秀珠所在的单位领导,因年代久远也只能笼统地说出,她表现优异,被评为北京市劳模,参加过群英会,再详细的,也说不出来,毕竟陈秀珠退休已经51年了。

经过多方寻找,记者终于看到了陈秀珠的档案。

在“北京市1959年先进生产者事迹登记表”中,写着“陈秀珠”的名字,在“主要事迹”一栏,写了她的工作成就。内容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讲了她教徒工取得的优异成绩,内容如下:该同志自从参加群英会之后,工作更为突出,尤其表现在教徒工方面,她仅仅使用了45天时间,就让一个完全不懂纺织技术的学员达到了熟手的水平,学员反映,陈老师教学员时耐心、负责,一遍不会,又教一遍,直到掌握为止,并且随时随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教,这样学员就能很快掌握技术。

另外,关于陈秀珠在技术革新方面的突出表现,档案中是这样写的:在技术革命运动中,为了响应党委提出的不断革新的号召,陈秀珠经过刻苦钻研、练习,创造性地完善了工作方法,车间研究之后,在三班进行全面推广。陈秀珠在各个运动中都能起积极带头作用,在日常生产中总是干劲儿十足,精神百倍,为此自1956年-1958年连续都被评为年度得先进生产者。

档案中显示,1959年1月至7月,陈秀珠生产均超额完成任务,质量上和单项动作都超过健将级标准,故在1959上半年被选拔为健将(陈秀珠疵点率0.013/万公尺,单项动作达到21秒。健将级指标为0.015/万公尺,单项动作达到25秒)。陈秀珠在日常工作中总是勤学苦练,并且虚心向别人学习,精通工作法,技术熟练。

在最后的评语方面,档案中写道:陈秀珠工作中最突出的是工作老练,对质量负责任,找头稳准快,清洁工作有顺序,在处理复杂、难的技术时快而不乱。

虽然档案中有关陈秀珠的工作事迹,只有短短的两页,但是从这些文字中,记者能大体在心中勾勒出陈秀珠的形象:勤于钻研,善于创新,在各项工作中都充满干劲。

陈秀珠的一个妹妹也是纺织厂的女工,于是她就跟妹妹一家住在一起。1958年,陈燕出生,由于陈燕的母亲在厂里财务科上班,工作很是繁忙,所以在工作之余,照顾他们姐妹三个的重任就落在了陈秀珠的肩上。

“我姨她很勤快,买菜,做饭,做家务,照顾我们,她样样做得好。”

在陈燕的记忆里,她的阿姨陈秀珠是一名十分出色的纺织女工,车间里的工作她抢着干,很有种“拼命三郎”的劲儿。对待学员们也十分友好,爱工作,爱学习,经常下夜班后直接去参加工厂里的各种学习班。

“我姨任劳任怨,从来没对学员不耐烦。前一段时间,我陪着阿姨去市场买菜,几个70多岁的老人热情叫着‘陈老师’,他们对她的敬重我都看在眼里,后来,他们还来家里看望她,他们聊起当年在车间的工作,开心得不得了。”

接踵而来的是陈秀珠获得的各种荣誉,“我阿姨参加过群英会,去过人民大会堂,我从记事起,就觉得她特别了不起。”

脾气率真直爽

愿意助人却不愿麻烦人

让陈燕印象最深刻的是陈秀珠的“好脾气”:从来没见她跟谁发火或红脸,即使生气了,一会就好了,心态特别好,对人也善良。

退休后,陈秀珠当起了家属楼里的楼长,协助居委会收水费、电费什么的,遇到没交上的,她就自己给垫上。“我们知道了问她原因,她就说都是街坊邻居,也没多少钱,垫上就垫上吧。”陈燕说。

陈秀珠这一辈子做了三个大手术,1965年,做了子宫摘除手术;1983年,做了胆囊摘除手术;2009年,93岁的她换了一个股骨头。

“我阿姨93岁前还是比较健康的,经常出门,能活动,能干家务,还跟以前一样,利利索索,就是93岁摔了一跤摔坏了,换了股骨头。”

换股骨头的手术很惊险,毕竟陈秀珠那会已经93岁了,但是陈秀珠坚持要做,家里人都捏了把汗。最后手术很成功,但是医生嘱咐要想恢复好,必须坚持适当运动。

出院后,陈秀珠就拄着拐杖在楼道里转,每次转十几圈,一天转三次,从没中断。等复查时,恢复得特别好,连医生都惊叹。

“阿姨是个特别有毅力的人,她干活那会儿就那样,从不喊苦,而且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强,她从不让我给她洗内裤什么的,她特别不爱给人添麻烦。”

由于年龄大了,陈秀珠现在患有老年白内障、痛风、脑梗等病,此外血糖有些高,心脏不太好,她每天要吃13种药,可喜的是,老人记性很好,哪种药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她都记得清清楚楚,身上有个病啊,痛啊,她也从来不喊疼,不抱怨,都是按时吃药,所以身体总体不错。

“阿姨在我们家那么多年,尽心尽力照顾我们,我爸说姨是我们家的‘功臣’。”

这几年一直是三个外甥女在陪伴和照顾老人,去年陈燕的老伴退休后,都是陈燕和老伴在照顾陈秀珠,陈燕的老伴以前曾是厨师,如今一天三顿给老人做各种可口的饭菜,陈燕的姐姐和妹妹也会过来看望老人。

陈燕的母亲30多年前就去世了,这给陈燕姐妹造成了永久的遗憾,所以她现在特别珍惜跟阿姨在一起的日子,“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就盼着阿姨能多活几年,这样我也就满足了。”陈燕感慨地说。

对话陈秀珠:

在陈燕讲陈秀珠老人的故事时,她一直端坐着,听到一些内容时,会有些自豪的表情。看到老人状态不错,记者就势问了几个问题。因为老人言辞非常短,所以她所在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陈燕会适时做些补充。

记者:您在京棉三厂那会儿应该工作很辛苦吧?

陈秀珠:不辛苦,一天工作8小时,还有休息日,50岁就退休了,旧社会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还没有休息日呢。

(工作人员补充:其实车间很辛苦,因为上浆对温度和湿度都有要求,所以夏天对工人来说,车间就是蒸笼,额头上的汗根本就停不了,而冬天则要克服那极大的温差,还有浆料那刺鼻的味道和噪音,在车间待一天,不好受。)

记者:听说您是党员,是哪一年入的呢?

陈秀珠:…….这个,我想不起来了。(陈秀珠原来不动的左手,这会几个手指开始摸索沙发。)

记者:您参加过劳模表彰会吧?

陈秀珠:参加过。还去过人民大会堂呢。(她一本正经的脸上有了笑意)

记者:那您知道您为什么被评劳模吗?是不是因为您太优秀了?

陈秀珠:是工长推荐的我,我很普通啊,大家都干得不错,原因……这我哪知道啊?(一本正经里带着疑问,给人一种萌萌的感觉。)

……

陈秀珠:我是1954年入的党!(在记者沉默思考问题的时候,她突然说了这么一句。)

(陈燕补充:我姨就这样,干什么事都特别认真,以前在工厂里,分给她什么活,她就踏踏实实干好,学员问她什么问题,她会的,就详细告诉他们,她不会的,也会千方百计找到答案,然后讲给学员听。你刚才问了入党的时间,她手摸索着就一直在思考呢。)

记者:饮食有忌口吗?

陈秀珠:没有。

记者:晚上几点睡觉?

陈秀珠:8点半准时躺床上。

记者:要是睡不着呢?

陈秀珠:睡不着也躺着,这样有规律。

(陈燕补充:我姨的生活习惯很规律,她每天晚上8点半准时躺床上,早上7点起床,中午会休息一会儿,其他的时间就是坐着,什么都吃,不挑食,还爱吃水果。)

记者:您这么长寿,跟我们分享下您的长寿秘诀吧?

陈秀珠:哪有秘诀啊,活着活着就101岁了(她的表情十分认真,语言又直接,给人很萌的感觉,她说完这句,大家都忍不住笑了。)

记者:您有什么爱好?

陈秀珠:看新闻和天气预报,以前还读报。

记者:您坐了这么久,累吗?要不去歇着吧!

陈秀珠:不累。(又恢复到一本正经的样子。)

记者手记:

这一周频繁走访老劳模,交稿日期又紧,天天加班,很是疲累。风尘仆仆赶到陈秀珠老人家里时,面对一个言语很少,耳朵又有些背的老人,采访进行得很艰难,“疲累”在记者心头进一步升腾,颇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在闲聊中,陈秀珠的外甥女陈燕不只一次跟记者说起:你知道吗,听说你要来采访,我阿姨这一星期都很期待,每天都跟小孩儿一样,问我采访日子到了没?还提前洗了澡,换了新衣裳,虽然嘴上没说什么,心头乐着呢。

我的心里有了些许的感动:对我们记者来说,她只是一个采访对象,可能跟以往或以后的无数次采访一样,无太多特别。但是对一个百岁老人来说,这种采访是被重新记起、弥足珍重的经历。“是的,社会还没有忘记我”这种意识让老人把采访当成了一件重要而神圣的事,她不会用言语诉说热烈,就用“沐浴更衣”表达了她的庄重心情,这一份“庄重”,深深打动了记者。

在采访中,陈秀珠始终端坐在沙发上,我们多次说,您年龄大了,要是累了就进去休息会儿吧,她始终说着“不累”,而且多次说着“谢谢”,听陈燕说,陈秀珠平时很少笑,但是那天下午,她有好几次都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在采访当天,京棉集团的工会副主席张俊华也在,这是她第二次来看望陈秀珠老人。她说,工会的工作人员看望老劳模,不仅是给予,是付出,更得到了精神上的感动;老劳模的口头语就是,感谢组织还记得我,我没什么特殊的,得到的已经太多了,慰问金给更困难的劳模吧。

在世俗的社会里,人们总是抱怨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可是这些老劳模们,他们觉得自己很普通,他们不计得失,唯一的心愿就是把工作干好。此外,社会给予他们的一点点关注和回报,他们都以十分感恩的心对待。

这一份“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深思。陈秀珠老人一辈子与人为善,很少计较名和利,她如今幸福的晚年生活和相对健康的身体状况,也是上苍对她最好的回报和馈赠吧。

□本报记者 余翠平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