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研制48种工具设备提高5倍工效
致敬,那一份“忘我”的劳模精神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4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研制48种工具设备提高5倍工效

 

李永海

年龄:101岁

现状:至今李永海已经有4年多不能说话了,但他的贡献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4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全国劳模李永海的家。

在卧室,记者看到今年9月21日就将满101岁的李永海仰躺在床上,闭着双眼,好像在睡觉。她的女儿李凤兰、李凤平介绍说,4年多了都是这样,不会说话、不能下床走动,来人也不知道打招呼,还得经常呼吸氧气。老人喜欢晒太阳,就把他安排在朝阳的房间里。

让老人回顾自己以往的经历已经不可能了。家人除了能提供一些老人年轻、健康时的工作、生活照片外,也讲不清他在厂里的那些具体事迹。于是,记者赶紧联系老人原来的工作单位——北京搪瓷厂。

研制生产设备 提高5倍工效

“厂里有老人的事迹,但手头不多。”厂工会主席、副厂长吴学军很快给记者回电,并念了一段老人的事迹简介。

这段简介的主要内容是:李永海出生于1915年9月21日,是老一辈生产者的优秀代表,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能力。他先后研制出了18种机器设备、30多种工具,为工厂的生产机械化、半机械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他并不满足,仍以不断革命的精神,在后来的工作中又实现了9项技术革新,为厂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9年,他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并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然而,他的创新内容是什么,当时的情况怎么样,没人知道。吴主席让记者稍等,待厂办公室查询档案并从集团公司调阅相关材料后马上给记者回复。

大约过了两个小时,记者收到吴主席发来的微信图片。图片是从该厂编辑的《北搪之路》中拍摄的,从中可以看出不少老一代艰苦创业的故事。

资料显示,李永海祖籍河北省天津郊区刘家园村,贫农家庭出身,10来岁就在天津石棉厂当工人,后来当过7年铁铺学徒。他做过工,也失过业,直到1950年10月进入天津三中搪瓷厂当工人,1952年转入北京伟一搪瓷厂当工人,该厂后改为国营北京搪瓷厂。也就是说,北搪厂成立之初,李永海已在厂里上班了。在厂里,他入了党,1960年至1963年成为厂9级工程师,直到1980年10月退休。

李永海分别于1955年、1957年、1959年三次获评北京市劳动模范,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1960年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这与他敬业实干和不断创造优异成绩分不开。

当时,李永海在日用搪瓷车间手工班当白铁工人。1954年,厂里的小方盘生产任务很大,完全靠手工操作完不成任务。他看到脸盆切卷机切卷脸盆时受到启发:如果小方盘能用机器卷边窝沿,那不就快了吗?但因不懂机器,他就耐心观察脸盆卷边机的工作原理。他没文化不会制图,就根据自己的想像画出模型来,请老师傅共同研究。后经反复试验,他终于制成了方盘直线卷边机,代替手工打边窝沿,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后,他又创造和改进18种机器和30多种工具,使原来完全是手工操作的手工制胎班,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产量提高5倍,质量达到100%合格。

同时,他为整个车间研究制造和改进了许多重要设备,如万能园线卷边机、焊口对底器、自动炉窑等,给日用搪瓷生产机械化开辟了良好的道路。

让铸造车间干活儿不再笨重

1958年8月15日,我国第一台为支援同仁堂制药行业的15000立升大型搪玻璃贮罐在北搪厂研制成功。为了这台大型产品能够顺利投产,厂里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吴国萃担任图纸设计,陈传佐等进行8号炉扩大容积改造,劳动模范吴洪澡和李永海负责大炉地车、吊车的改造。该设备的成功研制,极大地支援了我国制药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我国大型贮罐必须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这项成果在全国优秀产品评选活动中被评选为“建国十周年经济成就展览会”展出产品。展品中还有北搪厂最新研制的国内第一台铸铁耐酸搪瓷泵和铸铁耐酸斥资阀门。

1960年初,北搪厂掀起一场“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生产热潮,全厂“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遍地开花。然而,作为生产车间龙头单位的铸造车间,却依然是落后笨重的“作坊式”生产。全车间强体力劳动占46.6%,手工操作占34.6%,半机械化仅占18.8%。

厂里派人到齐齐哈尔、沈阳、辽阳等铸造厂参观学习后,立即成立“铸造车间三结合攻关小组”。小组经过反复研究最后确立了铸造车间必须实现“十二化”,即砸铁、上料、浇铸、木型、磨边、搬运、造型、漏模、熔炉热风、运砂、清砂、湿模等十二道工序的机械化。必须攻克“二十四大关”,即砸铁机、上料机、松砂机、混砂机、落砂机、猫头机、皮带传送、循环轨道、万能操作台及其它等计24个关键设备。

当年2月,厂里提出要“集中优势兵力,奋战七昼夜拿下铸造机械化”。紧接着,木型班一马当先,在苏廷亭老师傅的带领下,工人们把被褥搬进了车间日夜奋战,全国劳模李永海带领一支“青年突击队”左冲右突。原三中搪瓷厂业主郑正一先生也亲率技术人员活跃在现场一线。厂党委书记田促元、厂长曹奉孟也亲监现场与同志们抢抬筐争铲土……3月7日,在全厂职工的顽强拼搏下,在人民银行、氧气厂、橡胶厂和起重机械厂等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一个崭新的被上级领导称颂为“一线相联,环环相扣,龙头一摆,全身摇动”的新铸造车间呈现在世人面前。

包括李永海在内的北搪职工那种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北搪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本报记者 赵新政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