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延庆永安社区有8支志愿服务队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6年4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延庆永安社区有8支志愿服务队

 

巧手维修志愿服务队队员都有一技之长,帮居民们磨刀、修理小家电等;医疗志愿者服务队定期组织义诊,为老人们量血压、测血糖等;社区文明劝导队在化解矛盾、劝导居民文明交通、文明言行等方面功不可没;姐妹志愿服务队互帮互助……

延庆儒林街道永安社区有8支志愿服务队,各具特色,280人的志愿群体各司其职,共同为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上门服务提供私人定制

儒林街道永安社区内楼房与平房混居,是延庆典型的老旧社区,且没有物业服务,常驻户数909户、 2070人,其中70岁以上老人有540人,占总人口的26%,他们中不少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老人们年老体弱,日常生活中存在不少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永安社区成立姐妹志愿服务队、巧手维修志愿服务队等8支志愿服务队,推行“邻里互助”志愿服务行动,逐渐形成以1至4号楼、5至6号楼、西平房、一建公司家属楼为主体的“四区一片”服务格局。

今年农历二月二一大早,社区居委会主任兼志愿服务队总队长赵俊英就敲开了赵喜印大爷的门,“大爷,我们是来给您理发的。”

俗话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这天向来都是理发的吉日,赵喜印老人今年80多岁了,参加过淮海战役,是一位离休老干部,也想赶在这天“剃龙头”,可是去理发店人太多,一准儿得排长队,志愿服务队早帮老人们想到了这点,这不带着家伙就上门了。

寒暄几句,理发师就拿出工具,忙活起来。虽说是免费的,理发师还是特别认真,时不时跟老人交流,剪出他喜欢的发型。“剪完头发,您更精神了。”在大家的赞扬声中,赵大爷摸着清爽的发型也开心地笑起来。在给老人理发的同时,志愿者们还帮助老人收拾屋子、浇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免费理发可不是一次性的,每两个月就上门服务一次,社区20多位老人拥有了“私人理发师”。

志愿者们的服务都是按需提供。家住4号楼的郎淑珍85岁了,平时喜欢养些花花草草,家里的三角梅好几年都不开花了。志愿者立即联系了懂园林的老师和学生,开展了“春剪”活动,为社区绿地和居民家中的花卉绿植进行修剪,并送来了绿植和肥料。老师上门为郎淑珍及其他居民的问题花木“问诊”并开出药方……

志愿队伍里的老姐妹

社区里有一对相识二十多年的老姐俩,姐姐名叫时凤英今年87岁,妹妹郭金平今年78岁了。说起两人的感情,不是姐妹胜似姐妹。

老姐俩一个住1号楼,一个住2号楼,中间隔着一条马路,互相能看到对方家的窗户。多年前俩人就经常互相串门,谁家有好吃的都端给对方尝尝。最近几年时凤英患上了关节炎,腿脚不方便,郭金平上门的次数就更多了。遇上老人手头有活,就赶紧接过来,缝缝补补、买菜购物,现在时凤英腿上还穿着郭金平缝的棉裤。

有时候郭金平家里忙几天不来,时凤英就给她打电话:“有事儿没有,过来玩会儿。”郭金平也时刻挂念着老姐姐,每天都从窗户那看看老姐姐家的灯亮着没有,灯亮了就知道家里有人,要是一连几天都黑灯瞎火,她就赶紧打电话过去问问情况,要不心里总是惦记着。

在社区里像郭金平这样的热心肠不在少数,居委会把大家攒到了一起,组建了一支“姐妹志愿服务队”,其中最大的志愿者吴玉兰已经80岁了。虽然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但是只要身体允许,她们依然活跃在邻里互助的行列里。

“现在子女们都很忙,有时候顾不过来,我们住得近,方便照看。”郭金平觉得这就是“近邻”的好处,“再说了,互相做个伴,也挺好的。”服务队里的每位成员都与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结成了帮扶对子,为他们提供代买代购、亲情陪伴等日常服务,把敦亲睦邻、互帮互助的精神传递到社区每一个角落。

志愿者互帮互助

去年9月3日,志愿服务队员郭金平去看望了即将上幼儿园的外孙女,骑车回家的路上为了躲避一辆迎面驶来的汽车,不小心摔倒了,没想到右侧胯骨摔成了骨裂。经过医院治疗,她方才回到家中休养,孩子给她雇了一个保姆,照顾衣食起居。

老姐姐时凤英听说她回家了,拖着变形的双腿,一瘸一拐地敲开了郭金平家的门。望着直喘粗气的老姐姐,郭金平的眼睛湿润了,“这楼层高,您怎么上来的啊?”“你快好,你快好,你好了就去我家,我就不来了。”时凤英拉着她的手,久久不肯放下。

郭金平的意外牵动了其他“姐妹”的心。虽说有保姆照顾,但是赵玉娥、胡玉莲、丁冬枝等人时不时过来看望她,熬上浓浓的粥,拎着新鲜的水果,过来陪着她说说话、解解闷。虽然行动不方便了,但是郭金平依然惦记着志愿服务,在她刚刚能够站起来的时候,她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蹭到阳台上,从窗户那看看正在忙碌的“姐妹”们,跟她们招招手,打打招呼。“我得赶紧养好了,跟姐妹们忙活去。”

在永安社区,还有一位热心小区公益事业的“马大哥”,他不图名,不图利,甘愿做楼长十余年, 小区居民谁有困难都找他,大事小事他都管,他就是永安社区一建家属楼义务楼长——奚新民。

奚新民今年61岁,是延庆县老干部局一名在职党员干部。小区刚建好时没物业,只有一栋楼,隶属于一建公司。小区各方面服务都很不到位,有的业主换了很多次。小区前后院,杂草丛生,一刮风就尘土飞扬,遇到下雨天,就是泥水成河,尤其是居民出入很不方便,小区里住的大部分人是老人。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帮助居民办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时间久了,居民有事都爱找他商量,慢慢的他就承担了起这栋楼的楼长职责。从2003年开始至今,一干就是10余年。

夫妻双双加入志愿者

2004年搬到永安社区的李淑荣、吴振旺老两口, 双双加入了志愿者行列。2014年他们被评为“首都文明家庭”。

社区里有一位丛阿姨,今年80多岁了,子女不在身边,李淑荣和她是近邻,照顾起来很方便,经常帮她买菜、买药。有一次,连续几天不见丛阿姨下楼,她和老伴赶忙上家里看看,原来老人病了,李淑荣跟老伴为她买药、买菜、熬粥、煮鸡蛋、送牛奶,她病重那两天,吃饭连碗都端不住了,李淑荣就喂她吃。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老人终于康复了,李淑荣和老伴心里也特别高兴。王慧珍大姐腿脚不便,李淑荣也经常为她代买日常用品,附近没有就去下水磨村给她买。多年来李淑荣和老伴就是这样守望着身边的老人。

她家楼下有一对租房的夫妻经常吵架,尤其在夜间,夜深人静时,弄得左邻右舍都不得安宁,睡不好觉,李淑荣和老伴找他们夫妻分别做工作,以自己做例子,告诉他们互敬互爱的道理,经过苦口婆心地劝说,夫妻和好了,特别感谢他们。2009年小夫妻搬到石景山去了,临走时女方拉着李淑荣的手说,“您比我妈还关心我,真应了那句话了,远亲不如近邻,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已经过去多年了,两家一直都有联系,每逢过年过节,小两口都会打来电话问候。

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海。永安社区的志愿者们用一点一滴的行为,为老旧小区注入汩汩热流,让每位居民都感受到温暖,同时也影响、带动更多的居民、更多的家庭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来。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林丽/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