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追踪
3上一版  下一版4
 
90后员工热心帮助走失老人
教师通过大数据 掌握教学侧重点
大型设备有了24小时“健康站”
工会主席办“脱口秀”聊安全说创新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4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师通过大数据 掌握教学侧重点
本市部分学校试点新式教学法
 

“翻转课堂”,乍一听到这个名词,您会不会有些摸不着头脑?北京市171中学日前举办“翻转课堂”展示会,原来这指的是一种颠覆了传统教学顺序的新型教学方式:教师把部分知识提前在线教学,学生在家自学,不懂的地方直接在线交流;回到课堂后,教师主要讲授知识难点和重点,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新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如何?它与骨干教师评选新标准有何关系?展示会揭开了谜底。

通过大数据掌握教学侧重点

171中学当天开放了语文、化学等5门中考学科课堂。化学课讲授的是“混合体系中物质检测”知识,教师冯金萍一上来没有介绍相关知识点,而是直接说起4道题目的正确率。原来,“检测方法”的基本知识,她已经通过微课提前让学生自学,微课布置了4道题,以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一题有90.63%的人选对,第二题只有一个同学答错……”微课出的试题可以马上得出大数据,这让冯金萍的心里有了底,知道在课堂上对哪个知识小点要重点讲解,哪个学生没有掌握要重点关注,而这些,是普通课堂教学难以全面观察的。

一道一道讲完题,冯金萍让学生分成小组设计实验,她挨桌巡视,不时地拍下学生做实验的样子。3分钟后学生做完,开始回答老师的问题。在两个学生得出相反的结论后,冯金萍没有马上评判,而是叫起第三、第四个学生,让他们来判断同学在哪里犯了错。

然后,冯金萍把刚才拍的实验场景照片投影到屏幕上,指出一个个错误之处,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操作的问题所在。整堂课上,她讲知识的内容不算多,更多的是由学生讨论、动手操作、发言。

一堂课上完,学生们的脸上露出轻松的表情。曹睿唯说微课只有8分钟,不会太占用课余时间,预习时能和老师交流,减少了课堂压力。岳雨涵对“翻转课堂”的形式很喜欢,“老师上课不用再讲简单易懂的知识点,只须讲点难的和我们自学有困难的内容,节省了大家的时间。微课里有不会的题目,老师还能一对一解答,很方便。”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课,学生学习,课下学生继续消化吸收,但吸收程度难以全面迅速地反馈给老师。聪明的学生会对课堂讲的简单知识点不感兴趣,学习慢点的则听不懂稍难一些的内容,讲课节奏不好把控。”冯金萍老师认为,“翻转课堂”把学生预习的效果马上反馈到教师这里,帮助教师更便捷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分析,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讲解,“快的慢的可以拉平了。”

她从去年开始采用这种教学形式,感觉学生明显增强了自觉性和课堂关注度,课堂效率提高了不少。

八成学生认为微课能满足学习需求

171中教学副校长肖海云说,2015年12月的几场雾霾启动红色预警,为了停课不停学,学校借助北京数字学校云平台,开始做“翻转课堂”项目,初高三教师成为首批微课的制作者。有的教师一开始连截屏都不会,有的大年三十还在打电话询问技术问题,还有的为了录好一节微课,修改近10次文稿,录制五六遍之多。“从实施效果看,88%的学生认为观看微课视频能满足学习需求,85%认为微课学习收获很大,72%认为这种形式令其惊喜。”

北京市特级教师季茹认为,“翻转课堂”可以通过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环节,把传统的课堂学习优势和网络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使教学有的放矢。“混合式学习和‘翻转课堂’将是在线教育的未来趋势。”

中央电教馆副研究员赵兴龙听完课后,评价“这节课渗透着开放分享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真正放到正中央。”

北京数字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天的活动是市教委委托课题《基于数字学校的在线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的研究》在东城区课题学校的一次学术会议,也是去年雾霾红色预警下北京数字学校支持区县和学校开展混合式学习探索的总结和深化。

目前,“翻转课堂”项目已在东城的22中、171中,朝阳的71中等校试点。北京数字学校后续将继续开展“互联网+”试点,为更多学校提供支持服务和发展平台,让更多教师的智慧通过网络传播开来。

教师职称评定或考察多元供给能力

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表示,通常大家对教育关注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是课堂、教材、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培训合格教师,能把教材做经典,课堂教学开足开齐,保质保量做到位。但是,当今社会对孩子能力的需求,仅靠这些教育供给不够,随着办学条件和教师学历达标、课程开足开齐,传统的教育均等化基本部署到位,需要探索新途径来丰富和改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方式。

李奕透露,下一步深化综合改革的整体推进,将会把教师的认同和创造性作为改革质量评价的指标之一,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将会提供广义的继续教育课程供给。“主讲人不仅包括教育学院和师范大学的专家,还可以是特级教师和今天上课的老师。您来供给继续教育在线课程,教师自选,双向计分。”他形象地说,届时教师既是消费者,也是供给者,信息化或许将成为影响教师水平发挥的重要因素。

到底什么样是好老师?李奕认为,好老师标准既可以是岗位方面,也可以是学术水平方面。一直以来评职称主要是看发表的论文、上过的课,下一步可能要考察教师多元的教育供给能力。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不应该只教好自己班的课,应该形成更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比如线上线下的广义教育供给与服务。下一步,会精细化划分教师的资源属性,结构化认定教师的能力。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