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弯下腰拾起幸福
老外自荐当“楼长”
捅马蜂窝
友情, 是岁月酿的酒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4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捅马蜂窝

 

小时候家住林区,被野蜂蜇是常有的事。被蜇后那钻心的疼痛很长时间难忘,特别是个头较大的黄色马蜂,蜇人最疼,若是被它的毒针蜇到面部,脸会在极短时间内肿得变形,眼睛成了一条细缝,皮肤肿亮得似有轻弹即破的可能。有蜂毒过敏的人被蜇后如来不及救治,还有生命危险。

尽管被蜂蜇极疼极危险,淘气的我们也并未被吓住,对大人的告诫仍常当耳旁风。被马蜂蜇过的同伴报复心尤甚,似乎对马蜂的仇恨久了,便会在心内生根发芽。无论谁发现了蜂窝,只要听到报告,马上会得到一群孩子的响应,并立刻摩拳擦掌欲去消灭它的巢穴。

马蜂窝的选址并不十分隐秘,有的在林缘地畔的枯树内,有的在陈年柴垛或废弃的旧宅里,捅马蜂窝时,我们趁马蜂毫无警惕地飞进飞出忙碌时,先选一勇敢的孩子用架豆角的架条或长木棍对准蜂巢使劲捅一下,只听轰一声,野蜂便倾巢而出寻找袭击者,于是我们四处逃散,有跑慢的便被蜇得大哭大叫。

马蜂得胜回窝修巢,我们稍作整顿,迅速召集人马,依旧是那个勇敢的孩子打头,再次向马蜂窝发起攻击。这次改变战术,丢掉架条棍,头上戴了用树枝或茅草编的草帽做掩护,每人手握石头或泥块,凑到蜂巢较近处,领头的孩子一声令下: “打”,一时石头泥块齐向目标飞去。这次马蜂损失惨重,巢毁卵破,剩余的马蜂又被激怒,我们又开始四散撤退……

多年后与小时候的朋友回忆当年捅马蜂窝的经历,大家的兴致仍很高。并不仅仅觉得当年坏得荒唐可笑,反而也觉得那种恶作剧般天不怕地不怕的游戏精神,不惧危险的敢于挑战,倒也有一些可贵。

如今早已变得老成和世故的我们,对于社会上不符合生活常态的“马蜂窝”,往往麻木地视而不见,失去了当年的胆量和勇气。

□王贵宏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