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苑雅舍
3上一版  下一版4
 
葵 花
郝 大 爷
山岚
诗是能够走进人心里的东西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6年4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是能够走进人心里的东西
读高若虹诗集《雨水打不散羊群》有感
 

若虹新出了诗集, 送我一本,诗集名曰:《雨水打不散羊群》。

书到手后我就开始拜读。

我不敢说这部诗集里的诗是近年我读到的最好的诗,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这是一部极具个性,极具诗性,且极具可读性的诗集。每一首,每一段,乃至每一行,似乎都能让人一下子就听出那是作者自己的声音,继而看清他的身影,让他带着你慢慢走进他的世界……

若虹的诗大都有感而发,写的也都是他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是发自内心的东西。他的诗用泪水,用汗水,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雕塑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世界。他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内心情感,思想境界甚至艺术见解,都融入到了他的字里行间。

他的诗,看似描摹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事实上却是通过这种描摹去反映一个时代和在那个时代中所生活的人的一切——

看着母亲一层一层打开/在怀里揣了一千多里/跟着母亲下长途车上火车/用粗布包裹着的几百斤/全国通用粮票/我的眼泪也被母亲/从我紧裹的心里拆出来……那是1988年/母亲/来我家过年时刚坐在沙发上/做的第一件事……那一刻,我默不作声/那一刻全国的粮食都躲在粮票里/躲在那深深的牛蹄印里/躲在父母亲一年四季不旱的汗水里……当我把国家取消粮票布票的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哭了/声音有些哽咽/那哭声是母亲前所未有的幸福和轻松……(《1988 母亲 粮票》)

若虹在这首诗里,没有直接描写饥饿,描写当农民的母亲曾经挨过的饥饿以及对粮食的看重,而是巧妙地将国家取消粮票——而母亲居然不知道这一细节——嵌了进去。他这一嵌,不但给这首诗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而且还将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以及国家政策与农民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这一重要事实,极自然极艺术地反映了出来 。更为可贵的是,在反映如此枯燥的事件中,若虹竟没有让读者从中窥出丝毫要“图解”什么的痕迹,读者只从那哭声中体悟出母亲“前所未有的幸福和轻松”……

再有,读若虹的诗,总能读出一种味道,这种味道无疑就是诗的味道,他的诗,既有诗情,亦有画意:秋赶着黄色的风/从黄土坡刮下来……她抹了一把从皱纹溢出来的汗水/脚步拖起一股黄尘……只听见喘息的草/慢慢移动/她背后有秋的冷/还有一缕枯黄的阳光/她走得比落日还吃力/她不敢歇脚/脚被牛和猪的叫声/搓的绳子牵着。(《背一背草的二嫂》)诗读至此,一个吃力地背着草的农村妇女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它叫人不但能够想象出她的样子——穿一件碎花小袄,头戴绿草一样的头巾,脸上因日晒风吹而留下的两朵红云——而且更能读出她惦记家中早该喂了的猪牛的焦急心情,不由得从内心发出了对二嫂不同于“怜香惜玉”的一种“怜惜”,这种“怜惜”,是依赖,是钦佩,更是心疼。

若虹是山西吕梁人,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多年了,但他对家乡和家乡的父老仍保存着很深的感情,他的那首《乘火车离开故乡》,写得让人“滴滴答答流泪”:中午十二点一刻/一个滴滴答答流泪的钟点/在火车站/一路跟来的黄土峁突然停下来/碰着铁/那声音碎得/从一个游子眼里/滚出来/湿了一块又湿一块/那声音重得/让火车铁的脚掌/踏出火星/只有窑洞样的车厢/不吭声/突然背过身去/像是谁喊了我一声。

一个诗人能通过自身去着力表现生命与生存,人类与时代,这样的创作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既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读者,也不愧于诗歌本身。

真正的诗是能够走进人心里的东西。

□乔健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