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耐心成就 景泰蓝磨活第一高手
寻访北京老工匠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3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耐心成就 景泰蓝磨活第一高手

这道工序需要心沉,心沉下来、有耐性,牢记各项标准,才能干好。
北京市珐琅厂 王宝双
 

北京市珐琅厂,一层车间内,磨光机与珐琅器飞速触碰的声音响彻耳端,铜胎与釉料经打磨散发出的金属气息扑鼻而来。最里面的机器前,一位身材壮硕的师傅正低头专心打磨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设计的一件10英寸周其垒,飞溅出的水花抛出完美的弧线,落在师傅裸露的双臂上。

王宝双,主攻景泰蓝磨光工艺,高级技师,景泰蓝传承普系第六代传人,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悟性高提早带徒

燕京八绝之一的景泰蓝制作工艺,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美术、工艺、雕刻、镶嵌、冶金、玻璃熔炼等技术知识的结晶。景泰蓝由金银铜贵重金属,经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十余道工艺集体创作精制而成。北京市珐琅厂正是传承这一工艺的载体。

磨光,是将釉料固定在胎上后,因薄厚不均,需将其磨平,使掐上的丝纹显露出来。先用粗砂石再用细砂石把制品表面凸出的釉料磨平,然后用黄石、木炭再细磨,直到发出均匀的亮光,最后再用布轮。经过磨光的景泰蓝制品,周身散发出新鲜的光彩。

王宝双所从事的磨光技艺,正是景泰蓝工艺中承上启下的一道工序。

从1973年进入北京市珐琅厂,王宝双已经做了43年磨光匠人。他不记得经自己的手打磨出品了多少件景泰蓝器具,也不记得有多少件险些报废的景泰蓝作品被他起死回生。他所关心和在意的,始终是磨光技艺的各项标准和技巧。“这道工序需要心沉,心沉下来、有耐性,牢记各项标准,才能干好。”王宝双说。

王宝双师从景泰蓝传承普系第五代传人杨茂林,学习景泰蓝制作中的方圆活磨活技艺。他在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刚进厂半年,就能够剌二火,找补活,磨石头、磨碳,独立完成一件景泰蓝制品。工作中踏实肯干,虚心钻研,在师傅的耐心指导下,王宝双磨活技术提高很快,经过不断学习实践,他全面掌握了景泰蓝制作技艺。

传统学徒讲究三年出师,王宝双进入珐琅厂一年多,还没有到出师年限,就已能带徒弟了。

没出过一件坏活

景泰蓝磨活技艺分为头火磨活、二火磨活,从技法上讲分为半机器磨活和手工磨活。由于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等工艺均由不同工匠完成。因此每件到达磨光匠人手中的景泰蓝制品全都不同。对于王宝双来说,上眼一瞧,便知此物需要打磨多长时间、多少圈数,可以达到一次成功。在王宝双手下,经过磨光的器具都能丝纹清晰,亮光均匀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为镀金工序打好基础。

之前提到的10英寸周其垒,正是一件即将进入下一道工序——镀金的作品。《周其垒》是钱美华大师1981年创作的景泰蓝花瓶作品,器型传统,简洁,丝工设计严谨、考究,图案用双鱼、蝙蝠、寿,寓意福寿有余;牡丹、菊花、莲花组成吉祥装饰纹样。这样一件花纹繁复的作品,对磨光工序的要求极尽严格,除去丝纹显露,要求作品每一细节都要光滑平整,瓶口镀金部分更要触感润滑。这要求磨光工匠有丰富的经验。

不仅如此,前面程序中出现漏洞造成的瑕疵,在磨光这一程序中也可得到弥补。

一次,王宝双的徒弟把一件二尺圆盘的丝磨没了,王宝双用工具,一点一点重新抢出拉丝的沟,利用两天时间连修带磨,才重新回到点蓝工序重新烧制磨光。

坏活儿变好活儿,对王宝双来说并不新鲜。

去年一对60寸大瓶,在制胎时产生了一个不足1厘米的小口经烧制后开焊,变成了一道大裂缝。眼看要报废的大瓶,王宝双一上眼:“可以修。”王宝双每天面对大瓶一点一点找补,2个月后,一对大瓶修复一新,为企业挽回60万元的经济损失。

国礼全手工打磨

王宝双曾参与制作过多件获奖产品,如“清韵”、“荷梦”、“海底梦幻”、赠送香港的“普天同庆”大瓶、“盖碗型瓶”、为庆祝建国60周年制作的“2.009米和平尊”等,钟连盛、钱美华等大师设计的精湛产品,也都是经他之手制作而成。这其中不乏需要手工打磨的国礼制品。

依靠机械磨光的景泰蓝器物,一般是形状规则的圆形,但是遇到异形胎体的景泰蓝,则只能通过手工磨光来实现脱胎换骨,这就完全依靠工匠的经验。

去年,王宝双受命制作一件国礼制品。那是一件景泰蓝假山石,一共要做四块大小不一、形成各异的假山石。做出的成品,要与真正的假山石一样凹凸不平。其中大的两米多高,小的也有一米多。如此一件作品,需要纯手工打磨,需要耗费相当功夫。

当时正值盛夏,王宝双作为技术指导,来到位于河北的加工基地,与其他参与制作的工匠一起,手工打磨这件国礼制品。即使一个不起眼的小窝,也要利用砂石、木炭打磨得如同天然形成一般。

最后完工的成品,疏密有致,主题突出,与实际物品100%相同,令过目之人无不称奇。

从业43年,王宝双的技艺精湛,带徒传艺,弘扬景泰蓝优秀传统技艺。1974年开始,带徒传艺至今已有13名艺徒,他以自己的工艺实践对艺徒言传身教,耐心指导,使他们很快便掌握了景泰蓝磨光技艺,能够处理景泰蓝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任何质量问题。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本报记者 边磊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