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远在海外的北京职工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6年3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随着中国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中国职工也随着企业远离故土,在异乡奋斗。在北京城建集团国际事业部就有一群在海外工作的北京职工。让我们来听听一群在海外工作的北京职工的故事。
远在海外的北京职工

 

曾经为过年没有瑞雪兆丰年的银色世界而遗憾,现如今却有一群北京职工在40度的炽热阳光下过年;他们远在莫桑比克、塞拉利昂,却依然坚守着建筑梦、中国梦,在异国他乡用汗水浇灌着事业之花。

在莫桑比克过新年

院里挂上玲珑的大红灯笼,窗子贴上精致的窗花,还有那寄托着新春祝福的一副副春联,再加上一曲优美音乐……新年的讯号就在整个小院中弥漫开来,那洋溢着幸福的一张张笑脸,彰显着幸福、喜悦和欢乐。

当大家在布置院子准备迎接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日子的时候,莫桑比克的本地工人则是满脸惊讶,他们无法了解东方文化的悠远和美好。

这天,大家脱下素日里满是水泥混凝土的衣服,换上压箱底儿的宝贝。在充满喜庆氛围的院子里,大家一大早就开始忙活了,会议室里忙着为下午2点开始的春晚准备零食、水果,安装联网设备,厨房里为晚上的年夜饭蒸着、煮着、切着,而餐厅里大家正在为午饭热火朝天地擀皮儿包饺子……

早在距离过年不到一周时,项目总工陆京海便穿越云层、穿越时间的轨道,为远在莫桑比克的北京职工带来了年货和家乡的祝福。记得第二天陆京海跟7岁的儿子视频聊天时,儿子自豪地告诉他自己可以照顾妈妈了。那时候的他欣慰的笑容背后有多少的落寞与说不清道不明的苦楚。还记得元旦时候,项目经理李嵩聊天时说:最近他儿子都不搭理他。说完后大家一阵七嘴八舌说他应该多买礼物买零食哄哄,为他出谋划策,而他只是在一旁大笑。笑过后大家都没有说话,那会儿大家都懂得与理解他的辛酸。他的肩上有重于每一个的责任。他带领着大家在有着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土地上打造大家共同的未来。不管前方是怎样的荆棘,他都必须怀抱着前进的信念。

热恋的爱侣纵使埋怨过、痛苦过,却依旧默默地守候着;新婚不久的妻子在家等待着遥远的丈夫;咿呀学语的孩子对爸爸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屏幕里,年迈的父母在家守着孤独的电话铃声响起……面对家人,大家有共同的一句话“对不起”。

临近春节时候,领导在工作平台上发来了一封对远在海外的莫桑公司全体员工的慰问信。其实每个人都看到了,但那一天的工作群却格外安静,因为字里行间读出的是她满心的无奈和对大家的期望。这一年对身处莫桑的北京职工来说是多么的不平凡。在困境中大笑便是面对困境最好的心态也是冲出困境的希望,莫桑公司全体员工2015年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为新的一年铺垫了太多可能,比如正在进行中的法学院项目、夏夏机场投标等等。

正值新春佳节,所有人从紧张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团聚在Matola。下午两点,在地球的那一边的国内应该是傍晚吃过团圆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的时间。

而此时,有的职工正在为新年的第一顿晚餐做准备,即便是烈日当头,也丝毫不能减退大家对美食的欲望。记得临近过年时,项目上下就策划着这顿烤全羊晚餐。同志们顶着烈日在准备工具,制作起了烤架、架起了火堆、搬来了木炭;羊是一大早就开始腌制的,时常说在一群工科男中间工作真的可以让我们长见识,此时那些废弃的不起眼的“破烂”立刻化腐朽为神奇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当太阳渐渐落下屋角,大家围在火堆旁,纵然已经大汗淋漓依旧是欢声笑语。不远处播放着新年歌曲,鼓点一阵激昂一阵欢快,每一首播完都会引来阵阵回忆,此时每个人心中属于自己的春节回忆就汇集在这里。

“战”在塞拉利昂

在莫桑比克的北京职工,喜悦中难掩远离家乡、亲人的酸楚,但也包含着对工作的热情。而远在塞拉利昂的另一撮北京职工也谱写了一曲属于自己的奋斗的篇章。

张津源是北京城建集团国际事业部塞拉利昂博城水厂项目的一名职工。2014年,26岁的张津源得了“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我当时非常兴奋地给父母打了电话,告诉他们这个消息,当时我妈还鼓励说,好好奋斗,好好生活!”张津源笑着说。

2015年,张津源27岁,不仅得了“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还获得了“企业新人奖”。

今年张津源28岁,被评为“十佳员工”,着实又兴奋了一把!兴奋之余张津源琢磨了一下这几年走过的路,“我发现自己已然从一个毛头小子成为了国际部的‘老员工’了,我走过的路,也是我的奋斗之路。”

张津源对奋斗的解释是“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努力干到最好”。张津源刚来到塞拉水厂的时候目标很简单,就想证明自己,具体证明什么他也不清楚。

当时张津源的冲劲很大。项目刚成立,加上缺乏人手,张津源懂英语,所以项目初期大部分的外围事务由他负责。包括当地采购、翻译以及处理各种突发事件。需要竹子作围挡了,张津源带人进林子里拉;需要材料了,张津源到建材店一样一样地找;集装箱翻了,张津源带人连夜去卸;工人受伤了,张津源带着去医院处理伤情。经常午饭跟晚饭一起吃。记得有一次脚受伤以后感染,坚持工作一周多后张津源的脚肿得和小腿一般粗,张津源还开玩笑说:“腿断了碗大块疤。”那一年回想起来,张津源用一个“猛”字证明了自己。

2014年8月塞拉利昂“埃博拉”疫情爆发,水厂项目停工。张津源就回国内机关上班了。“很突然, 10月份的一天公司征求我意见,让我作为实验室先发团队中的一员回到塞拉里昂。我想了想之后同意了。”当天晚上回去把这个消息告诉在湖北的爸妈,张津源的爸爸表示尊重儿子的选择。

上飞机的一刹那,张津源就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不能只当个会英语的工程师。

于是在采购和处理当地的外务之余他便看图纸,跟着项目总工学习研讨技术方案,试着出土建方面的技术交底并学着做资料。实验室项目很快竣工,张津源又回到水厂项目留守过年。那段时间他的目标是当好一个技术员。

今年张津源28岁,正在参与博城水厂项目最后的冲刺。今年他的目标是担当。

26岁时,张津源会因为做成了一件小事而兴奋不已,而现在每走成一步会去冷静地考虑下一部的方案。“很多前辈都跟我说过‘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对照我这几年的成长历程,我感觉在征服一个个‘火焰山’的同时,自己的‘耐高温’能力也越来越强。”张津源自信地说。

□通讯员 邹冬娥 张津源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