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临近秋末,但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内仍然可见小桥流水、满眼绿色。两位头发花白的奶奶在宽阔的马路旁遛弯,不远处,两个梳着辫子的小女孩互相追着跑来跑去,嬉笑声传出很远……
如果不是进门时看到了大门上挂着的牌子,不少人会以为自己到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公园,更不会想到自己已经置身于一个日处理千余吨垃圾的大型垃圾处理中心。
而这里,就是高安屯卫生填埋场。记者见到填埋作业分队分队长周明,今年获得了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在现场
一待就是两个多月
“整个人都带着垃圾的味儿。”这是2011年之前,周明和队友们的真实工作写照。“那时候垃圾填埋还没有实行焚烧后填埋残渣,而是直接进行填埋。每天处理3000多吨生活垃圾,那种垃圾散发出来的味道十分呛人。”周明回忆起那时的工作环境对记者说,有时候推土机、翻斗车上都是苍蝇,打了一波又一波的杀虫药,连苍蝇蚊虫都有了“免疫力”,药不死它们。即使下班后去洗澡,整个澡堂也是垃圾的味道。
多年前,周明还在上小学的孩子来到他工作的地方,闻着垃圾的味道直皱眉。孩子问:“爸爸,您在这样的地方上班啊?真是委屈您了。”“处理垃圾也是一个事业,总得有人干啊。”周明这样回答。
如今,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政府对垃圾处理的重视,这里的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走在园区内闻不到刺鼻的味道,看到的是整洁的马路和优美的环境,当年的垃圾山也半点看不出垃圾的样子。这一切,让人难以想像这里之前的模样。
对于工作,周明付出了极大的热情。2008年奥运会到来前,为了清理垃圾死角,处理掉所有存留垃圾,填埋场被要求白天晚上都开班。“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是开了先河的。”周明说,由于此前职工都是上白班,填埋场上很多地方都没有照明灯,不光设备上有问题待解决,从人员安排上也遇到很多困难。“好多人找到我,说岁数大了干不了,黑灯瞎火摔一下怎么办?”
“你不干、我不干,这活儿谁来干?”一方面给职工做思想工作,一方面冲在前面。周明每天晚上和职工一起上夜班,困了就打个盹。就这样连轴转,转了两个多月,最终完成了工作任务。
除了工作,他也有家有妻有儿子,这么长时间不回家,妻子忍不住打电话给他:“这个家你不管啦?你是要家还是要工作?”
说到这里,周明叹了口气,每每这时只能先安抚:“我就跟她说,就那么几天,忍忍就过去了。”
看到这样工作的周明,很多人跟他说要注意身体,不行就休息休息,可他不以为然。
“我还在车间开车的时候就有人老这么说我,说我跟牛似的。”周明告诉记者,那时候干工程,没有休息日,大家都是自己有事情的时候就申请休息一天,可他一天也没休息。每次都是天下了雨、干不了了才歇歇。
动脑筋
用垃圾残渣筑边堤
想要干好处理垃圾的活儿,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实干的本事。2007年,为了保证雨水能够顺利导入雨水边沟,不渗透进入垃圾产生渗沥液,周明一边从书上找办法,一边和同事在一起捉摸。
“说白了就是让雨水和污水分流,让它直接进入到雨水的收集池里。”周明说,这其中的关键是填埋垃圾时把坡度找好。“垃圾填埋完了,得有坡度,把基础打好,这样雨水才能顺利地进入导排沟。”
万事开头难。最初,有专业的测量人员在现场定好点位。实施过程中,周明在现场指挥,从倾倒垃圾开始,需要随时找好哪边高、哪边低。“提前在脑子里就要形成计划,往什么方向找这个坡度,不能来了垃圾随便堆。”
如今的垃圾填埋场早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雨污分流工作方法。在作业时确保一定坡度,掌握好铺膜前的黄土刮平和压实,让雨水能够流入雨水边沟,进而大大减少渗沥液的处理费用。
周明在经济技术上的创新不止这些。以往根据市渣土处的要求,修筑的边堤必须是梯形的黄土堤,堤内再填垃圾。然而,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无形的浪费。“就这么大块地方,填黄土了,垃圾填的就少了。而且,买黄土也是要花钱的,每天都需要大量的黄土。”周明思考着说。
2011年起,产业区实现原生垃圾经过焚烧发电后,再将产生的残渣进行填埋。这个契机让周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摸到了门路。“原来埋的都是原生垃圾,含水量高,用来筑堤肯定不行,容易产生滑坡危险。可现在的垃圾都是烧过的残渣了,含水量相当低了,是不是能用来筑堤了呢?”
经过多方验证,他确定了利用残渣修筑边堤的工作方案,以残渣为基础,再修筑边坡压实黄土层。这种方法可确保边堤稳定,增加了垃圾场的库容量,同时节约黄土用量40%。仅这一项,为填埋场节约的资金就非常可观。
想办法
覆盖用的黄土循环利用
用同样的理论,周明又在垃圾场修建的临时路上动起了脑子。从2012年起,由于垃圾填埋区面积大,为保证垃圾的正常填埋作业,填埋区必须修建临时路。为保证雨季正常作业,临时路必须铺设约50公分厚的渣土,表面约15公分的机碎石。为避免浪费,他安排重复使用临时路所需要材料,每年可节约渣土、机碎石3000多方,不仅节约了资金还增加了库容。
日覆盖是垃圾填埋场的一句专有术语,意思是每天填完垃圾后,需要用黄土或膜在上面进行覆盖,达到没有垃圾暴露在外的目的。在用黄土覆盖的部分,周明想着是不是能在这面下点功夫。
“原来,黄土铺进去了就拿不出来了,第二天直接在黄土上面堆垃圾,每天都得进黄土,这样不仅浪费土,能堆的垃圾还少了。”想到这,周明组织大家每天早上先把前一天铺在上边的黄土挖出来,堆在一边,晚上的时候再用。如此反复利用,每年可节约黄土2万多方、资金30多万元。
这样做虽然省钱,但工作量增加了,一些老职工开始抱怨。“又不是给自己家省钱,这是干什么呢?”周明说,这样的话他听了不少。他说,把道理讲清楚了,大家理解了就好办了。
借着开会的机会,他经常讲黄土再利用的好处。“填埋场按设计日处理1000吨,黄土每天得用100吨。如果改成两三天用100吨黄土,一年下来是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另一方面,让填埋场多填些垃圾,尽量多使用几年,收益就更大了。讲得多了,大家懂了,就习惯这么做了。”
□本报记者 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