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服刑人员重获新生
北京榜样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10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服刑人员重获新生
——记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监狱心理矫治室 主任曹广健
 

2015年秋,大兴,北京市监狱,内视观想实验基地。

同往常一样,伴着太阳的升起,40多岁的北京市监狱心理矫治室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内观体验导引师、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曹广健,穿着整洁的警服,走进静静的内视观想实验基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在实验基地内的第二道门前,曹广健脱下脚上的黑色皮鞋,整齐地贴墙放好,然后踩着松软的地毯通过走廊。推开又一道门,他进入地上铺着榻榻米的内观室。内观室内共有十余个用屏风围成的内观间,每个内观间仅有1平方米大小,十余名身穿囚服的服刑人员,各自在自己的内观间内面壁。他们像僧侣打坐一样闭目端坐,身旁无书报等物品,除了偶尔能听到窗外的风声和喜鹊、麻雀的叫声外,并无杂声。

曹广健轻轻来到一个内观间前,轻轻对里面的服刑人员说:“打扰一下。”然后打开屏风门,与其面对面盘坐下来后说,“现在请你回顾三个问题,一、你的父母为你做了什么?二、你为父母做了什么?三、你给他们添了什么麻烦?”

从这个内观间退出后,曹广健又来到了另一个内观间。该内观间内是一个头发花白的服刑人员,曹广健同样让他回顾三个问题,但问题是让他回忆从小到大,他父母都给他买过什么东西?他给父母买过什么东西?让他仔细算算各有多少钱?

在另一个内观间,一名服刑人员向曹广健讲述他记忆中与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曹广健是一名倾听者,既不对服刑人员所讲的内容进行评判,也不对服刑人员的认识变化表扬或批评,只是引导他们做进一步的回顾。

一连7天,每隔1个小时,曹广健就要重新坐到一名服刑人员面前进行倾听,然后引导,但不用语言去进行教育。在这7天当中,进行内观体验的服刑人员的一日三餐都由曹广健和其他干警端到他们的面前,他们吃完后不用刷碗,全由干警“伺候”。

对服刑人员进行内观完全取决于自愿,干警绝不勉强。其中,有的服刑人员回忆到了第3天,提出“我实在回忆不下去了。”这时,曹广健会送他回监区,但不会提出批评。

7天“打坐” 让杀妻者流下悔恨泪

连续7天的内观结束后,有的服刑人员可谓与之前判若两人。

钱某因杀妻被判无期徒刑。事发后,他最疼爱的儿子与他断绝了亲情。钱某不理解,认为“我虽然杀了你妈,但是我养大了你呀!而且认为强势的妻子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入狱后,他给儿子写信一再被退回,结果精神萎靡不振,没有任何改造的意愿和动机。

为弄明白儿子为什么与他绝情,钱某主动参加内观体验。内观中,曹广建通过引导,一点点融化了钱某心里的坚冰,开始对妻子往日的温情进行回忆,继而梳理了他与儿子之间的关系。

内观中,钱某说他想起了妻子。“你想起她当时在干什么?”曹广建引导说。“我病了,数日卧床不起,她白天黑夜守在我床边。有时我半夜醒来,看见妻子就趴在我床边睡着了……”说着说着,钱某第一次在狱中泪流满面。

“那你又对她做了什么?”曹广建继续引导。后来,钱某说他现在发现妻子并非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自己杀她只是找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其实这只是在欺骗自己,而且也明白了想要改变儿子,首先要改变自己。

如今,钱某积极改造,真心忏悔,期盼和儿子重建亲情的时刻早日来到。

孙某因抢劫被判刑14年,入狱后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孝顺儿子,可几次母亲来探监时都因责备他不懂事不欢而散。内观中,经曹广健引导,孙某渐渐意识到:以前给母亲买好吃的,好穿的,就认为是孝顺,其实不是,因为那不是母亲所需要的。

“记得我曾问母亲怎么才能高兴,母亲说只有你过的幸福我才高兴。当时我不理解母亲这句话,现在我明白了,我现在在监狱服刑,母亲怎么也快乐不起来。我只有努力改造,早日出狱,母亲才能高兴,那才是孝。”

从2012年8月开始,类似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不少服刑人员通过七天的内观,“闭门思过”和换位思考,第一次认清了自己,也认清了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朋友,并由衷地感到愧对父母,愧对家人、愧对朋友……服刑人员这种转变,蕴含着曹广健的多年来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内视观想成“全国关键性矫正技术”

曹广健大学文化,在监狱基层工作已有20年。为了更快、更有效的让服刑人员重新做人,他边干边学,创造了罪犯科学分类体系;形成了罪犯班组和谐搭配方案;破解了“罪犯危险性评估、人格障碍评估、改造需求评估的难题;实践了“顽危重控罪犯心理矫治模式”;搭建了“心理矫治在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工作中的平台”。

对监狱顽危、重控、黑恶势力罪犯,他进行了深入的心理分析及危险程度预测,制定了心理矫治方案,预防了罪犯自伤自残、打架等狱内恶性事件的发生。通过相关研究,他摸索出了暴力型罪犯、人格障碍罪犯、身心疾病罪犯、长刑罪犯、抑郁症倾向罪犯、心理创伤性等罪犯的心理行为特点,为监狱管理教育罪犯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手段。

近年来,他开展团体心理辅导100余期,通过心理辅导舒缓了1000多名罪犯因身心疾病、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等存在的共性心境障碍。由此,在监狱他被喻为“播撒心灵阳光的人”。

曹广健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探讨“心理创伤对服刑人员羞耻感、记忆和人格的影响及干预”、 科技部973计划“关于人类攻击性与亲和能力机理的研究”和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愤怒情绪调节方式对自控资源及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司法部重点课题“服刑劳教人员心理创伤干预”研究等,推动了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理论发展和科学化进程。2014年,他完成了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理论研究规划课题《狱内精神病犯管理、矫正问题的现状》,在他带领下,北京市监狱心理矫治室在2009年就实现了一线男干警全部由局监两级专家组成的专家型干警科室队伍。

2012年,曹广健首先在北京市监狱系统,创新性地引进国学精髓 “内视观想”体验活动,形成了标准化工作流程《内视观想》——首都监狱矫正项目研究,积极探索内观效果评估工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罗夏墨迹”测试,在罪犯中尝试使用,为危险性评估工作做出了贡献。由于它能够使罪犯在感恩、自我认识、换位思考、调整心态等方面产生较好的效果,所以,对预防和减少犯罪,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采访中,记者在曹广健的办公室墙上看到这样一幅字:“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对此,曹广健说,在连续7天的内观时间中,为内观服刑人员送一日三餐是为了保障内观的效果,让他们在7天中除了内观引导师,不会见到其他人、不与其他人有语言、手势、眼神的交流,完全与世隔绝。在独立密闭的空间内经内观师(干警)的引导,他们会对人生经历中重要的人和事进行系统的回忆和反思,经过深入的自我剖析,唤起“醒”与“悟”的念头。

曹广健说,内观师要根据体验者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围绕:他们(父母、妻子等)为我做了什么?我为他们做了什么?我给他们添了什么麻烦?三个问题进行回顾和反思,回顾的内容包括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父母的养育、自我的审视等。每隔1小时,内观师会对于参与者的回顾情况进行询问,但既不做评判,也不表扬鼓励。

曹广健在北京市监狱进行了内视观想,因效果显著,2015年被司法部列为“全国关键性矫正技术”,全国多家监狱前来考察和学习。由于成效显著,曹广健先后获得“专家干警”“全国罪犯心理矫治专家”、“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首都劳动奖章”等称号,他所在的北京市监狱心理矫治室,也被授予“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2012-2014年度先进集体”称号。

□本报记者 李一然 摄影报道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