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肩背手拿到自动化作业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5年10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肩背手拿到自动化作业
——探访新一代“时传祥”
 

1959年的10月26日,是让环卫人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时传祥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国家主席刘少奇紧紧握住时传祥长满老茧的手说:“你掏大粪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的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席话,极大地鼓舞了时传祥和全国的清洁工人。56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代又一代环卫人践行着“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理念,环卫事业也在这些职工的付出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完成了从肩背手拿,到现代化机械作业的变革,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环卫事业,成为新一代的“时传祥”。

密闭式清洁实现无泄漏

北京,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的人,都忘不了一首“十五的月亮”。那时候,住在平房和筒子楼的人们,每天傍晚一听到这首乐曲,就知道收垃圾的车来了,家家户户端着“垃圾盆”,到指定地点倾倒垃圾,或者将垃圾倒到家附近的大垃圾桶。

北京市城区的垃圾收集,经历了“摇铃倒土”(1949年-1952年)——“地撮站”(1953年-1973年)——“地下电动垃圾台和地面站”(1974年-1985年)——“垃圾地面站”(1983年-1995年)——“密闭式清洁站”(1986年以后)这样一些收集方式。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市的垃圾收集方式,进行了三次换代升级。第一次是由地下电动垃圾台取代地面垃圾站。第二次是由垃圾桶站取代地下电动垃圾台。第三次是由密闭式集装箱清洁站(简称密闭式清洁站)取代垃圾桶站。每次升级换代的过程,大都经历几种方式共存阶段,逐步转为被新的先进的收集方式取代。

从1983年起,在撤销地面垃圾站和淘汰地下电动垃圾台的同时,大力发展垃圾桶收集垃圾。1983年当年,全市投入使用垃圾桶达25201个。1984年,新增垃圾桶10000个,撤销地面垃圾站181个,淘汰地下电动垃圾台260座。1985年,又新增垃圾桶10000个,撤销地面垃圾站和地下电动垃圾台340座。全市共设垃圾桶54314个。城四区共有垃圾桶站4422座,垃圾桶49271个,实现了垃圾收集桶装化。

从1986年起,北京市开始建设密闭式清洁站。北京市第一座密闭式清洁站于1986年10月9日在石景山区八角一区落成。城区第一座密闭式清洁站于1988年9月在宣武区右安门内西街落成,取代了13个垃圾桶站,日收运垃圾17吨,解决了附近2830多户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

自动化作业实现无害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垃圾处理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1993年以前,北京市尚未建成正规的垃圾处理场,仅有六处垃圾简易填埋场和四处垃圾堆放场。六处垃圾简易填埋场分别是阿苏卫填埋场、立水桥填埋场、北神树填埋场、安定填埋场、礼贤填埋场、大灰厂填埋场。四处垃圾堆放场分别是:立水桥堆放场、大稿堆放场、南宫堆放场和苏家坨堆放场。

简易填埋和堆放都不是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采用的是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的方式。

1994年,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竣工投入运行。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国内建设的第一座符合卫生填埋标准的无害化大型垃圾填埋场,它的使用标志着北京市在垃圾处理上开始改变露天堆放污染环境的状况,开始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时代。以后又陆续建成了北神树、安定、高安屯、六里屯等垃圾卫生填埋场。到2010年,北京市共建成垃圾卫生填埋场15座,承担着北京市百分之八十以上生活垃圾的处理任务,是北京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主要方式。

北京市采用堆肥方式处理垃圾的最早设施是董村垃圾堆肥车间和石景山垃圾简易堆肥场,都建于1988年,1992年初步形成生产能力,日处理垃圾分别为100吨,这两座设施在1995年前后停产。

以后又陆续建成了南宫垃圾堆肥厂、怀柔垃圾综合处理中心,日处理能力分别为600吨和200吨。堆肥处理方式承担着北京市约5%的垃圾处理任务。

北京市的垃圾焚烧厂建设也起步于90年代初。1996年昌平垃圾焚烧厂一期工程完工,日处理垃圾120吨(2008年后停产)。之后,又建成了高安屯垃圾焚烧厂和顺义垃圾综合处理中心。高安屯垃圾焚烧厂日处理垃圾1600吨,顺义垃圾综合处理中心日处理垃圾600吨。焚烧处理方式占北京市垃圾约13%的处理量。

1993年前,北京市垃圾除董村的垃圾堆肥车间外,基本上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基本为零。

随着1994年大屯垃圾转运站和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建成并投产,北京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零的突破。1995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9.8%。1996年,达到22.1%。1997年由于安定、北神树两个卫生填埋场的投入使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8.5%。

到上世纪末,北京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到56.4%。从2001年到2005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连续五年被列为市政府为群众办实事的内容。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到2005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1.25%。其中城八区达到95.14%,郊区县达到46.57%。到了2010年,北京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到96.66%,其中城区达到100%,郊区县达到89.93%。综上所述,经过17年的努力,到2010年,北京市城乡生活垃圾基本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顶着学士帽争当“时传祥”

回溯时传祥所处的时代,当时,时传祥不仅立志自己一生投身于首都的环卫事业,而且还非常关心环卫事业的后继与发展。他说:“各行各业都有接班人,我们掏粪工人也要及时补充接班人!”他的提议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陆续为清洁队补充了一批中学毕业生。时传祥担任崇文区清洁队“青年班”班长,担负起对25名青年人的传帮带任务。

时传祥既是好班长,又是好兄长、好家长。他通过言传身教,帮助青年人树立“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 的为人民服务思想。这一思想,在如今东城环卫中心的荣誉室里,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环卫人无私奉献。

1987年出生的王淼,如今是时传祥青年班的副班长。他2008年7月退伍加入到环卫行业,也成为一名抽粪工。王淼从一个懵懂的毛头小伙成长为现在的青年班副班长,这其中离不开时传祥精神的影响。从最初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到现在带领全班的小伙伴们以老班长时传祥为榜样,发扬“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行业精神,再到报考夜校,完成本科学业,王淼热爱环卫、扎根环卫、为环卫无私奉献的信念日渐坚定。

不光是王淼这样的小伙子,1989年出生的女孩子李萌,在2011年退伍后也加入到环卫行列,加入了“三八女子抽粪班”,是班里的后起之秀。李萌是2012年“北京榜样”获得者,她们这一代人的加入,为三八班增添了新鲜血液,同时也为时传祥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现在的年轻环卫职工,不但在一线挥汗如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且更加注重个人素质和内涵,在工作之余,他们抓紧时间完成大学学业,希望成为更有作为的环卫职工。

对环卫职工的素质教育,更是体现在方方面面。

北京环卫集团的“李春国课堂”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成立于2010年6月,它是随着环卫集团农民工司机越来越多、学习需求越来越广应运而生的。李春国课堂一经开设,每年开课都超过50节,可以说是每周不间断培训。工人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上课,因此,每节课的时长不固定,人员不固定,固定的就是一间能够容纳三四十人的会议室。很多工人刚到队里的时候并不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和生活规范,于是,这些内容成了“李春国课堂”的培训课程。从个人仪表到宿舍卫生,从车辆清理到安全规范,话题可谓无所不包,员工在这个课堂里完成了“工作挣钱”到“职责担当”的蜕变。

与此同时,在清扫保洁服务、固废收运服务、固废处理服务、咨询设计、设备成套、专用车制造、投融资、城镇矿产资源开发等环卫一体化综合服务中,正有大批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高科技人才不断涌入。

如今的环卫工作,早已从纯人工转向人工与机械化结合的现代作业阶段,环卫职工的素质也随之不断提高。随着高学历人员不断进入环卫行业,新时期的环卫事业,正以更加现代、科学、环保的面貌面向世人,形成了更加完整的产业链。

□本报记者 边磊/文 于佳/摄 (部分图片为历史资料)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