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完活吃饭,吃完饭睡觉,睡醒了继续干活。”回忆起对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的地下文物勘探的日子,郭京宁说,那时一天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几乎没有娱乐活动。在同事们眼里,郭京宁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最惨的一次是,郭京宁在延庆连续风餐露宿干了10余天后回到单位时,保安说不认识他,不让进门。
今年年中的时候,国家文物局发布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的发现列入其中。这一结果的宣布,正好赶上北京市评出新一届劳模,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郭京宁可谓双喜临门,当选劳模的他正是这个考古项目的领队。
南水北调考古两年
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干活
2003年,郭京宁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专业毕业,到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工作。刚工作没多久,就赶上了个大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北京段考古发掘工作。经过前后近3年的勘探,80公里的工程沿线被划分为44个探区,最终确定南正遗址等8处遗址发掘区,郭京宁就被安排在南正遗址。
2004年,对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的地下文物勘探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那一年,郭京宁28岁,刚刚毕业两年。
由于考古发掘的现场远离市区,郭京宁和他的同事们干脆在村里租房子,与工人同吃同住,白天野外发掘,晚饭后直接整理刚刚拍摄的照片和发掘出的陶片,并进行编号,每处遗迹都要用文字、摄像、表格、图纸四种办法进行记录。挖出来的文物堆满了一个农家院。
“干完活吃饭,吃完饭睡觉,睡醒了继续干活。”回忆那段日子,郭京宁说,一天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几乎没有娱乐活动。
与工作繁忙相比,更难熬的是独自面对四间房和整筐陶片的寂寞,“后来2006年世界杯开始了,有时候就熬夜整理资料,到半夜等着看球。”郭京宁说,“如果比赛精彩就看完一场继续工作,不精彩可能就睡着了,当时有句广告词说,男人就该对自己狠一点!我印象特别深。”这种封闭工作一直持续到2006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8处遗迹点全部发掘完成。
风餐露宿连干十余天
回单位后保安不让进门
北京土生土长的郭京宁,当初留在北京文物研究所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北京孩子恋家,能留在北京工作最好不过了,能常常回家。”结果,郭京宁发现自己“上当”了,好多时候,想回趟家比在外地工作的还难。
在南水北调的发掘中,他一住房山就是一年;在密云大唐庄的发掘中,他一住密云就是半年……多少次节假日他都忙碌在工地,无法与家人团聚。回家时,带回的都是一大包脏衣服,家人曾戏言:“这就是你带给我们的礼物?”
夏季发掘时,为了避开酷暑并取得好的摄影光线,第一班工作时间是凌晨4时至上午8时,晚班则是下午4时至晚上9时。在许多人熟睡中和休闲时,他已经如火如荼地工作了。别人形象的称他为一天“吃三次饭,睡三次觉”。从上到8米高的梯子上照相到下到6米深的墓穴中清理,他都亲力亲为。
在主持参与日常野外发掘工作的同时,郭京宁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进行考古报告与研究工作。“发掘之后如果不整理,那是一种罪过”,是他的口头禅。强烈的责任心使他惜时如金,是单位出了名的工作狂。自参加工作以来,每个大年三十的晚上都在编写考古发掘报告。坐车路上改稿或写东西更是家常便饭。
有一次,在延庆进行的考古发掘中,正值正月十五刚过,寒冷异常。从驻地到工地,要爬2个小时的山路,所以只能带饭上山。到中午时,保温瓶的热水早成了凉水、保温盒中的蛋炒饭是冰冷的。没有避风的地方可以吃饭,只能蹲在山头上迎风吃冷饭。等10余天的发掘结束回到单位时,保安说不认识他,不让他进门。后来大伙儿经常跟他开玩笑说:“连自家人都不认识你了,这就是你长期在工地的结果。”
主持参与项目数百个
文物从未受损或丢失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书记刘文华告诉记者,郭京宁对考古工作的责任心极强,他主持参与的数百项考古工地从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文物是不可复制的、“文物比天大”、“文物至上”,是他的哲言。一次,在大兴区某工地,桥墩工程把辽代的墓葬打坏了,只留下一个小洞,他深夜赶到后打着手电钻下去观察。由于墓穴很深,洞口很小又斜,随时有可能塌方。他不顾险情,钻进洞中,完成了照相测绘任务。
郭京宁说,文物安全只能靠人防,用警戒线围起场地、限制闲杂人等进入、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监护。相比起来,白天盯防还算容易,到了晚上,考古队员更得绷紧一根弦,住地就在距发掘现场仅有50米的地方,“这样一旦出事了可以迅速反应”。
在多方配合之下,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北京段考古发掘期间,他主持参与考古发掘项目数百个,没有发生一起文物遭破坏或丢失的情况。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