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三名北京爱心青年从单位请年假,随中国扶贫基金会踏上了“黔之行”留守儿童探访旅途。在贵州毕节的两天探访活动中,她们冒着毛毛细雨,踏着泥泞的山路,沿着当年红军路真正地体验了一把“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感受。
走进深山村,亲眼看到孩子们居住的破土房子,她们心酸了;走进学校,看到孩子们认真读书的神态,她们感动了。看到孩子们中午能吃上一顿冒着热气的午餐,她们开心了。在她们与孩子们话别时,孩子们说:阿姨,你什么时候还来看我,她们的心又醉了。
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北京女孩儿贾西雅,在这次探访中,特意为孩子们买了很多小礼物,还教孩子们画“一笔画”。她参与爱心捐助一年了,是从自己每月3000元薪水中,挤出一部分钱,参加了中国扶贫基金会设立的一对一留守儿童爱心捐助活动,这一年,她捐出1200元。这次探访临行前,有人劝她说,“钱已经捐了,爱心献了,没必要去那么远的地方探望孩子了,不如休年假秋游”。可她心里惦记着捐助的这些孩子,她想了解孩子的真实生活状况。当她走进威宁的贫困山村接触这些留守儿童,发现他们可爱的一面,这里的孩子不自私,没人娇惯。“我们一张笑脸、一个拥抱、一句夸赞,都能让孩子们感觉如获至宝”。
多才多艺的杨祎雯在中信证券工作。她在这次探访活动中,还专门给孩子们上了一堂“交响乐”知识课。她说,做金融会让人很浮躁,想做点对社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去年11月,扶贫基金会关爱贫困儿童的项目吸引她开始参加捐助活动。“我们尽一点微薄之力,不仅能帮助孩子们改善学习条件,还能帮助他们的家庭摆脱贫困,我们心里很高兴。”杨祎雯说。
走路最慢的马艳,在品牌服装公司工作。她在这次探访活动中,客串了两天“盛饭值班员”,看着孩子们吃的香,吃的饱,她特有成就感。她去年10月开始参加爱心捐助活动。参与爱心捐助的初衷,是希望用她的绵薄之力能帮助更多的孩子读上书。这次探访的感受是,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孩子的淳朴和热情,对知识渴望的眼神,以及孩子们家庭背后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她,同时,她也更懂得了如何去关爱她所资助的孩子。
这次“黔之行”探访活动,带给她们三人的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和感动。
□本报记者 陈艺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