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我手捧这张老照片,56年前的往事就浮现在眼前。回忆起红旗手竞赛的年代,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北京清河制呢厂建立于1907年,1909年4月正式投产。上世纪60年代初,扩大再生产,将清河制呢厂的精纺车间更名为北京毛纺织厂,将五车间更名为北京绒毯厂,清河制呢厂更名为北京清河毛纺织厂。3家毛纺织厂发展到1.2万名职工,成为北京有名的毛纺基地。这3家毛纺织企业是排污大户,从2006年开始,3家企业被迁移到了平谷区。
我进厂那年,正赶上1958年的“大跃进”,各企业都在招人,充实力量,清河制呢厂也同样招收了不少学徒工。1959年初,清河制呢厂共青团组织青年工人开展了“红旗手竞赛”活动。当时的年轻人,精神面貌好,个个不甘落后,遵守劳动纪律,都是能吃苦耐劳的好小伙、好姑娘。
修造车间,是毛纺织厂一个辅助车间,为纺织机配备易损的零配件。工人整天与铁打交道,干的活又脏又累。加工零件,技术性高,不仅要看图纸,还要按照图纸,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修造乙班有车、钳、刨等多个工种,干的活都有定额,“红旗手竞赛”的条件是:完成生产任务好;团结协作好;次品废品少、产品合格率高;安全生产,无人身机器事故;全班人员出满勤,干满点,出勤率高。拿出勤率来说,当时分3个班,实行3班倒。上白班、中班受的苦要少,上夜班可要吃苦啦!夜班在深夜12点接班,工作到第二天早晨8点才下班。当班时,要闯过犯困、打瞌睡的难关,还要聚精会神把活干好。上夜班好像上战场,神经绷得紧紧的,争分夺秒抢着干。
这张老照片中的10名小青年们后来还见证了一段历史,他们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时,代表首都纺织工人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当时能看到毛主席,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而更让照片中后排左四的冯全激动的是,2001年1月8日,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考察北京清河毛纺织厂时,还看望了他们一家,冯全的外孙女现场为大家背诵了唐诗《赠汪伦》。
岁月悠悠,时光已过去56年,我们这代人一直用吃苦奉献精神书写着自己对国家、对企业的无限忠诚。
□张安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