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同家庭的收入差别较大,各种“不幸福”的抱怨层出不穷。什么是影响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如何改变来收获幸福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师陶涛博士一一做了解答。
记者:老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收入真的是影响家庭幸福的决定因素吗?
陶涛: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曾经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课题组入户访问了9604个家庭,统计发现2/3的家庭未达到“非常幸福”水平。良好的经济水平是家庭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但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于幸福感的影响并非是直接、单向的,在收入水平较低时,收入提高可以增加幸福感;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收入对提升幸福感的作用就不明显了。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家庭幸福水平的因素,除了最初的收入水平、住房条件等客观经济指标外,还需从主观角度考虑满意度指标。
记者:那么,到底什么因素决定家庭幸不幸福呢?
陶涛:影响家庭幸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客观经济指标;是否具有和谐的家庭关系、工作与闲暇的平衡;良好的外部关系等。社会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家庭幸福的程度,包括医疗、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完善、社会诉求和渠道的通畅、社会公平的落实、社会治安的提升等。
在生理健康方面,身体健康、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对于家庭幸福感知更为重要。当家庭成员出现疾病时,由此带来的经济负担、生活压力和情感刺激会严重影响整个家庭的幸福水平;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沉重工作压力带来的消极体验和不满情绪,会让心理健康状况下降,从而影响家庭幸福水平。
一个能从积极乐观角度观察世界、处理矛盾的人,往往具有很高的幸福感知度,更能维护家庭幸福;相反则会拉低。所以,家庭幸福不仅需要基本生理层次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满足。
此外,受教育程度、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方面也是促进家庭幸福的重要条件。比如受教育程度通过较高的收入水平或社会关系,间接提高幸福感。
记者:有没有一种因素是决定性的呢?
陶涛:有研究表明,家庭成员彼此间的关爱与欣赏,是建立幸福家庭的第一要素。在这样的家庭里,成员会努力发现其他成员的优点和长处,加以欣赏和赞美。
调查显示,尽管多数夫妻对婚姻并不是完全满意,但处于婚姻中的家庭幸福感要高于离婚、丧偶和单身家庭。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上,从生理还是心理上,夫妻双方相互给予的照顾和慰藉所带来的温暖和安全感,都能显著提高家庭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