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作为北京人最熟悉的公共空间,正在悄然变化——面积大了,功能全了,市民在里面呆的时间也长了。据统计,现在北京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47.4%,公园面积由6300公顷增加到12859公顷,73.8%的居民出小区500米就能见到公园绿地,仅市属11家公园的年接待量就达近一亿人次。而公园类型从最早的城市公园,又衍生出郊野公园、滨河森林公园……成绩的背后是无数首都园林绿化人辛勤的汗水,而这其中,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公园风景区处处长张亚红作为全市公园景区的业务管理负责人,无疑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之一,她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北京公园风景区的女管家”。
巧用大数据
全面扩大服务范围
假期将近,想选择一家适合自己和家人共同游览的公园,只需在手机里点开“北京公园”APP,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当月的公园游览日历,随意点击日历上的日期,当天各类大大小小的文化演出、赏花踏青活动一览无余,再使用“智能实景”功能,输入搜索范围“10公里”,界面上立刻跳出许多图标,便是这一范围内的所有公园。依次点开这些公园的图标,里面内容非常详细,包括公园介绍、赏花片区、正在举行的文化活动、门票价格参考等,甚至还贴心地提供了出行路线。同时手机服务中还提供了拍照和分享功能,用户可以参与到公园的互动活动中来,结交更多朋友。
这只是我们身边依靠大数据改变生活方式的一个例子,这也是张亚红主导推出的“北京公园”手机客户端服务百姓的一个缩影。此外,她还构建了北京市公园风景区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等,为普通公众获得关于公园及风景区的全方位公共信息服务提供了平台。
数据不只改变了公众的生活,更为公园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完全不同的思路。去年,一次她要统计全市公园风景区到底使用了多少个太阳能灯具。这要搁以前,从市里向各区县园林部门要数据,不仅要花几天时间,数据的准确程度也要打个问号。而张亚红只是给信息中心发了个短信,结果“7804”这个精准的数据马上反馈了回来,前后不到两分钟。“现在我们395个公园,每一个公园都有180多个数据项,通过数据项可对某个具体公园进行描述。”通过对全市公园的某个数据项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它的规律、分布、规模等。张亚红主导研发的北京市公园风景区管理工作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公园风景区数据更新、知识共享,特别是创造性地利用信息平台开展任务管理和考核,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效果。
加强精细管理
细节处节约成本
“时下市区内很多腾出的地块都要被建设成公园绿地,构建城市健康完善的公园体系,改善城市环境品质,北京的公园数量将会不断增加,面积也会不断扩大。因此,公园如何高质量管理是摆在广大从业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张亚红指出,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何为公园精细化管理?就是通过建章立制、细化标准、优化流程,实现公园管理工作的无缝隙、全覆盖、无死角。”张亚红强调,精细化管理是一门系统的管理科学,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将管理工作中做“精”做“细”的思想和作风贯彻到所有管理环节的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精细化管理的内容就是一制度六台账,一个制度即公园管理制度,六台账分别为年度工作台账、运营基础台账、绿化养护台账、安全管理台账、检查整改台账、游客投诉处理台账。”“实践两年来,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她指出,各区县、各公园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不平衡,对于精细化管理模式理解得不深、不透,甚至比较机械,结合实际不紧密,没有内化于公园运营管理之中。此外,针对公园精细化管理的系统性思维不够,“一制度六台账”的关联度不足,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这些仍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改进。
在充分的数据调研和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张亚红自2011年起开始主持编写《北京市公园风景区事业发展年度报告》,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北京公园风景区的年度发展变化;她还根据行业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推进北京公园和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及管理方面的政策研究、规划编制、标准体系构建;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北京公园事业发展规划、风景区体系规划、八达岭、十三陵和慕田峪等风景区规划编制;主持编写了《精品公园评定标准》、《公园无障碍设施设置规范》等行业管理地方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主持开展了北京历史名园保护、公园风景区标准体系构建、风景区生态敏感区植被恢复、城市公园发展路径、老旧公园改造提升、公园风景区灾害应对等多项专题研究,论文多次获奖。
建设健康公园
满足多群体需求
随着绿化量的提高,城市的绿化美化理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从过去追求快速增绿,到现在不仅要美,还要满足市民健身、休闲等多个层次的需求。
对于不同人群的需求,张亚红总是充分给予关注。如:对于老年人,公园配备了便于老年人使用的健康器材,符合其身体条件的台阶、扶手等。而对于休闲爱好者,公园风景区处还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出“美丽北京,魅力园林”公众服务品牌,内容包括5个100服务项目,即公园风景区百条健康步道、百项文化活动、百片赏花区、百张美图、百项文化创意产品。
张亚红介绍,在国际上,公园绿地和绿地空间的有效利用,不仅为保有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发挥很大的作用,同时更可以为城市提升品牌、繁荣旅游,提高城市设计魅力等锦上添花。
像北京建设的70余处雨洪调蓄型绿地,在今年刚刚过去的汛期,包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园博园、颐和园、万寿公园等多个公园建成的雨水收集系统,经受住了50天内30多场雨的洗礼。这正是市园林绿化局自2006年以来不断加大公共绿地中雨水利用设施建设的重要成果。
对于未来,张亚红认为:“公园不是简单地修剪、栽培,需要多个行业参与公园管理运营工作,不同专业领域的人会带来丰富的理念和经验,创造提升公园吸引力的新思维。”她坚定地指出:“公园不仅是精神生活也是日常生活的寄托所在。未来的公园模式就是打造健康公园,在健康社会、健康生态体系的认识上建立并运行公园管理模式。”
□本报记者 李睦/文 通讯员 彭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