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获全国少儿戏曲大赛银奖 ■进剧团后 黄梅戏之路很不顺 ■开文化公司踏上回归黄梅戏之路 ■她为播撒黄梅戏种子10年后重登舞台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避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这是黄梅戏《天仙配》里的著名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个唱段至今长唱不衰。全国人民记住了这个唱段,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演唱者。它的演唱者就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梅戏的发展和缔造者之一,黄梅戏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开拓者和贡献者,《天仙配》“七仙女”的扮演者严凤英。严凤英生前有一个愿望:让黄梅戏的种子播撒在北京,生根发芽。严凤英逝世后的30年,她的第三代传承人——林蜜蜜实现了她的愿望,在北京播撒了黄梅戏的种子,并已经生根发芽。2009年,林蜜蜜在北京成立了以演出、传播黄梅戏为主的北京长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接着又以公司为依托,先后成立了长乐剧团和长乐会馆。剧团以老北京人熟知的西四胜利电影院二层为阵地,演出整部黄梅戏剧目和折子戏;会馆则是聚集了北京的黄梅戏爱好者,传播、切磋和演出黄梅戏。近日,林蜜蜜在百忙之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述了她的黄梅戏足迹。
5岁开始接触黄梅戏
10岁获当地黄梅戏艺术节奖
1982年,林蜜蜜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林蜜蜜说:“我与黄梅戏的另一位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是一个县的。”在安徽省,可以称得上是人人都会唱几段黄梅戏曲目。在这样浓厚的黄梅戏氛围里,林蜜蜜耳濡目染地也被熏陶了。5岁的林蜜蜜在一次幼儿园的演出时,被老师发现,“这个小孩的嗓子不错呀!”这位老师便教林蜜蜜黄梅戏唱段。在一次安庆市庆祝“六一”儿童节幼儿园文艺演出的大会上,5岁的林蜜蜜第一次上台表演黄梅戏唱段,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林蜜蜜与黄梅戏结下了不解之缘,走上了表演黄梅戏的道路。
林蜜蜜在台上尽情地唱,而台下就有“听者有意”的人。这个人就是潜山县黄梅戏剧团的一位老师,是县剧团的当家花旦。而这位老师的丈夫是县文化馆的老师,是作曲家。
1992年,安庆市举办第一届全国黄梅戏艺术节。这位老师的丈夫谱写了艺术节主题曲,需要4个小孩演唱。这位老师想到了林蜜蜜。林蜜蜜有幸与另外3个小孩演唱了艺术节主题曲。“谁知道还获了一个奖,挺好的。”林蜜蜜高兴地说。获奖后,这两位老师对林蜜蜜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们觉得林蜜蜜挺适合表演黄梅戏,问林蜜蜜:“你愿不愿意演黄梅戏?”这是林蜜蜜等待了5年的问题。当时,林蜜蜜也没有跟父母商量,不假思索地说:“我当然愿意了,因为从小就喜欢黄梅戏。”他们又说:“安庆有个黄梅戏戏校,愿不愿意去考?”林蜜蜜还是不假思索地说:“愿意!”两位老师看到林蜜蜜学习黄梅戏的决心,似乎看到了黄梅戏的好苗子,对林蜜蜜说:“你有这个愿望就可以了。但现在你考戏校,还稍微有点早,你回去好好读书。等两年后,你十二三岁的时候,我们与你父母再联系吧!”潜山县城是一个小县城,当地人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两位老师与林蜜蜜的父母比较熟悉。
林蜜蜜记住了两位老师的嘱咐,踏踏实实一门心思地扑在了学习上,仿佛把考戏校的事情忘到九霄云外了。可是,这两位老师并没有忘记林蜜蜜考戏校的事情。在林蜜蜜上初二的下半学期时,林蜜蜜的母亲在大街上遇到了县剧团的老师。这位老师问林蜜蜜的母亲:“你们家蜜蜜到了考戏校的时候了,可以考戏校了。你回去问问她,愿不愿意考。”林蜜蜜的母亲回到家问林蜜蜜:“你还愿不愿意考戏校了?”林蜜蜜仍然像三年前一样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愿意考。”林蜜蜜的父母在林蜜蜜小的时候,就让林蜜蜜自己拿主意,从来不强迫林蜜蜜。林蜜蜜的父亲也对林蜜蜜说:“你要考戏校,自己就要打定主意,而且要是因为去戏校放弃了正规学习的机会,你也不要后悔。”林蜜蜜非常坚定地对父亲表示:“考戏校我是绝对不会后悔的。”但采访中,林蜜蜜坦诚地对记者说:“我当了黄梅戏演员之后,曾经后悔过。”
考入黄梅戏戏校
14岁获全国少儿戏曲大赛银奖
1995年,13岁的林蜜蜜跟随县剧团的老师来到了安庆市。在安庆市,林蜜蜜最先接触的,也是林蜜蜜的同乡、严凤英最小的徒弟王凤芝。林蜜蜜说:“我就觉得我和严大师特别有缘。王凤芝等于是我启蒙老师的老师。”王凤芝带着林蜜蜜到戏校的几位老师家,让这些老师看一看林蜜蜜是不是学黄梅戏的料儿,有没有条件考戏校。在这些老师中,戏校表演科副科长潘启才给林蜜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林蜜蜜介绍,潘启才也是黄梅戏名家。他是男生中唱黄梅戏最好的一位。他从教之后,很少在舞台上露面。在潘老师家,林蜜蜜给潘老师唱几段黄梅戏曲目。潘老师听了林蜜蜜的演唱后,鼓励她说:“你嗓子不错,各方面条件都挺好,你考戏校吧。”听了潘老师的鼓励,林蜜蜜更加坚定了考戏校的决心和信心。林蜜蜜也没有辜负给予她鼓励和支持的各位老师和父母,在200多名考生只录取26名的情况下,被录取,成功考入黄梅戏戏校。林蜜蜜说:“在这些考生里,有的在学校已经读过一年黄梅戏学前班。而我属于草根考生。”
1996年上半年,14岁的林蜜蜜参加了“全国少儿卡拉OK戏曲大赛”。林蜜蜜说:“第二年,这项赛事就改为了‘小梅花戏曲大赛’。”谈到这次戏曲大赛,林蜜蜜颇为感慨地说:“这项赛事在年龄上要求16岁以下,我那时刚好14岁。选拔是从各个市里选送到各个省里,再由省里头选送到全国。我是从安庆市开始选,再到安徽省。在安徽省拿了金奖后被选送参加全国大赛。这阶段,黄梅戏的这个剧种就剩我一个人了。我去的时候没有全副扮相,只是以表演唱的形式参加比赛。”也正是没有全副扮相,只是以表演唱的形式参加比赛,成全了林蜜蜜。她最终获得了银奖。林蜜蜜自我安慰地说:“拿个银奖也挺开心的。”林蜜蜜后来知道,举办“全国少儿卡拉OK戏曲大赛”的初衷也就是让孩子们唱出纯真的戏曲味道,从中发现戏曲人才。
在戏校里,林蜜蜜在所演的剧目里都是主演。林蜜蜜16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实习,也就是王凤芝所在的剧团。林蜜蜜说:“我们应该在校四年,学习三年,最后一年进剧团实习。我17岁毕业时被留在了二团。”因黄梅戏的名角基本上都在二团,所以二团是安庆市最好的一个剧团。“也正是因为这些我选择这个剧团。”
进剧团后很郁闷很后悔
甚至连龙套都不让跑
进二团后,本想大展宏图的林蜜蜜发现,选择这个剧团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这时后悔已晚。正是因为二团黄梅戏的名角云集,初出茅庐的林蜜蜜很难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当时,二团围绕着一个如日中天的名角排戏。像林蜜蜜这样的小演员根本就没有上台的机会,有上台的机会了只能跑龙套,比如提着灯笼等,连上个折子戏的机会都没有。一年里,倒是有不少演出,可在台上嘴都没张开过。林蜜蜜回忆起在学校的甜蜜生活:“在学校里演出,哪怕不是对外性质的,每年都会给你演戏的机会,而且我演得基本都是主角。在二团,挺难受的,如果跑几年龙套,不就老了吗?啥时算是个头呀?”更让林蜜蜜痛心的是,这位名角排一部新剧时,林蜜蜜连个龙套都不让跑了。二团的党委书记看到林蜜蜜很郁闷,安慰林蜜蜜:“你这样也不是事,一个演员必须在舞台上锻炼。如果老在剧团待着,没有上台的机会,再过几年就荒掉了。”这位党委书记给林蜜蜜介绍了一些上台机会:“你到湖南电视台参加一个节目,然后,你到湖北文化艺术中心参加演出。”
黄梅戏是安徽的地方戏剧种。湖北也有黄梅戏。湖北人热爱黄梅戏的程度不如安徽人,黄梅戏的水平也不如安徽人。湖北的黄梅戏演员比较匮乏,水平不高。但是,湖北也想打造高水平的黄梅戏剧目。当时,湖北文化艺术中心正在排演一部戏,需要四名演员。这位党委书记推荐林蜜蜜面试。经面试,中心领导对林蜜蜜挺满意,就让她来这个剧组演小孩。从排练到演出林蜜蜜在这个中心待了三四个月。林蜜蜜回到剧团希望团长给安排戏演。团长说:“近一段时间,没你的事。”林蜜蜜看到分到其它剧团的同学都有演出,并且水平都在提高,而自己沦落到没戏演。她特别羡慕同学,自己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回老家帮助父亲做买卖
自己开服装厂获得成功
林蜜蜜非常失落地说:“剧团不安排我戏演,我待在剧团也是白待,不如回老家帮助父亲做买卖。”原来,林蜜蜜的父亲是做批发生意的。她从小跟在父亲屁股后面,也偷偷地学了不少生意经。在林蜜蜜做生意之前,她先体验了一下生活,打了两份工。第一份是到薇薇新娘拍婚纱照。林蜜蜜是演员出身,学过化妆,就在那里当化妆助理,看看他们是怎么工作的。到薇薇新娘后,并不像林蜜蜜想象的那样,而是每天吹气球,做彩虹门。实在没有意义,林蜜蜜又跳槽到联通公司。她的业绩特别好,就是把自己身边的人手机全给换了,一个月挣了4000多元。一个月之后,她又离开了联通公司。这是她的第二份工作。
2003年,林蜜蜜的父亲由批发生意改为做工程。林蜜蜜又帮助父亲做会计。2004年,林蜜蜜与叔叔办起了服装厂,主要是外贸加工。叔叔负责管理,林蜜蜜负责跑业务拿订单。俗话说:入行三年穷。林蜜蜜的服装厂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第二年亏损5万元左右。叔叔顶不住脱身了。林蜜蜜支撑着,里里外外一把手。2006年,服装厂扭亏为盈,成为县里比较好的外贸加工企业。同年,林蜜蜜在当地开发区购买了20亩地,准备扩大再生产。
也是这年,林蜜蜜相识了志同道合,后来成为自己爱人的家具厂老板。她爱人算是文学青年。在畅谈理想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文化产业。2007年,他俩南下上海、南京、广州、厦门等地考察文化产业,感觉商业味道浓,文化气息欠缺。一位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朋友告诉他俩,做文化要来北京。北京不光是政治中心,还是文化中心,文化氛围浓厚。
到北京开影视公司多次被忽悠
开文化公司踏上回归黄梅戏之路
2008年3月,林蜜蜜与爱人第一次踏上了北京的土地。他俩与央视的朋友成立了影视公司,运作电视剧。央视的朋友有电视剧剧本,费用由他俩出。几个月里,央视的朋友牵线搭桥,他俩频繁地接触各类人物,不是谈事,就是宴请,什么都没有谈成,花费50多万元。林蜜蜜说:“现在,我明白了,基本上都是大忽悠。电视剧运作不是这么简单的,当时我们公司连拍电视剧的资格都没有。我俩是来干事业的。我们和这个朋友谈清楚,这公司都给你,我们不要了,前期花费也算了。我们自己干点别的事。其实,我俩还是想进入影视行。”
2009年,林蜜蜜认识了做俄罗斯边贸服装行业的老乡。这位老乡也想做文化生意,便成立了文化传媒公司。林蜜蜜在这个公司下面成立了影视部。他俩想从拍情景剧入手,练练手。同样是接触不少人,同样是被忽悠。令他俩不能容忍的是,他俩想干什么都做不了主,就是他俩自己掏钱办事也不行。在别人的屋檐下,他俩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地步。
祸福相依。就在他俩与北京各类大忽悠接触的时候,他俩嗅出了黄梅戏在北京的市场。林蜜蜜说:“我们接触的很多人,知道我是黄梅戏演员出身,觉得黄梅戏挺好听的,挺感兴趣。每次我们见面的时候,他们都要我唱几段黄梅戏听,问安庆黄梅戏剧团什么时候来北京演出。有的人好久没看黄梅戏了,有的人从来没看过黄梅戏。一年多,我了解了北京人还是喜欢黄梅戏的。”
北京有京剧、评剧、昆曲、河北梆子,还有越剧,却没有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可是,不少北京人会唱黄梅戏经典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林蜜蜜说:“这不行。其实,我心里对黄梅戏的情感还在。”林蜜蜜把要办黄梅戏剧团的想法告诉了这个公司的老总。这位老总不同意。即便是他俩自己出钱,不让这位老总出钱。这位老总也不同意。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俩只能从这家公司搬出来,租了一间房,算是办公室。2009年8、9月,他俩成立了北京长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始办剧团,着手招演员。林蜜蜜说:“那时,我就想,干吗不办个剧团呢?虽说不能组织正规的,最起码能演一些小戏,折子戏。当然,从经济效益上来说,没有大的经济回报。我就想,北京不能没有黄梅戏啊。成立剧团后,我爱人还做他的事,自己办黄梅戏的事情。办着办着,他也很喜欢黄梅戏了。”
2009年9月至2010年的8月,他俩全身心投入剧团。剧团成员包括林蜜蜜在内共8名演员。林蜜蜜坦诚地说:“做演员,我会唱戏,也对舞美、灯光、化妆、节目编排略知一二。做剧团的管理者,我是一个门外汉。但是,慢慢的,一点一滴学,好在我有管理服装厂的经验。”这个剧团一年中全部是免费演出,一年一分收入也没有。林蜜蜜无奈地说:“你不免费演出,没人会看你演出。就算赚得人气吧!”
她为播撒黄梅戏种子10年后重登舞台 29岁的她拜严凤英之徒为师
2009年12月,由于得到西城区文委的鼎力支持,林蜜蜜的剧团落户西四胜利电影院二楼。林蜜蜜真正开始了大展黄梅戏的宏图。她从安徽黄梅戏学校招来学生当剧团成员,排演大型黄梅戏《女驸马》。当时,男演员的水平还承担不了《女驸马》的整部戏。林蜜蜜担起了重任,这是她10年后重登舞台,这个舞台成了她播撒黄梅戏种子的北京舞台。《女驸马》首演大获成功。之后,林蜜蜜的剧团又被邀请到长安大戏院演出两场《女驸马》,同样引起轰动。央视的第3频道和第15音乐频道对《女驸马》剧组进行采访和播出。2011年上半年,他们又在北展剧场演出了一场《女驸马》,产生不同的反响。
林蜜蜜的成功随着发达的网络传播到千里之外的安庆市。安庆市的黄梅戏艺人们为此而自豪。其中就包括严凤英的大徒弟徐自友。徐自友的爱人丁子旺虽然名气不大,但他的父亲是严凤英的老师。那时,严凤英的老师带着戏班子去过上海等几个大城市,也想去北京。由于战争等很多因素,再加上老人的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没有实现把黄梅戏带到北京的愿望。老人把这个愿望交到严凤英手里。严凤英也没有实现。丁子旺从网络上、媒体上、电视上知道了林蜜蜜的事情后,特别感兴趣,就和徐老师无偿来到北京帮助排戏。在排戏的一年多里,两位70多岁的老师看到孩子们的功底很好,有意收林蜜蜜和其他三个女孩为徒。林蜜蜜也希望拜两位老师为师。两厢情愿,林蜜蜜和三个女孩正式拜在徐老师门下,成为严凤英第三代弟子。此后,林蜜蜜的剧团又复排了老版的黄梅戏《梁祝》。林蜜蜜邀请了《梁祝》最早的首演王凤芝负责排戏。林蜜蜜反串演梁山伯。《梁祝》的首演在长安大戏院,连演三场,在业内照样轰动。此后,林蜜蜜的剧团又到天桥剧场、西城区文化馆、东城区文化馆、怀柔剧院等场馆演出,让广大的北京市民了解黄梅戏。
在向大众普及黄梅戏的同时,林蜜蜜成立的黄梅戏剧社,则汇聚了热爱黄梅戏的小众票友们,向他们传授黄梅戏的知识,体验黄梅戏的真实内涵。据林蜜蜜介绍,这个剧社的会员学历基本上都是大专以上,有很多研究生,还有博士后。他们从事的行业很多,所以有能写的人,能主持的人,能剪片子的人,剧社想做什么,都有相应的人才,各种人才都有。他们的理解能力都很好,还有的人唱腔上不比演员次,男演员水平更高。他们每天晚上下班后来练功。练一段时间后,让他们上台唱一些四五分钟的小段子。再过一段时间,根据不同的角色练习分开排戏。就是这些票友排演的黄梅戏《女驸马》,今年4月在梅兰芳大戏院演出、在怀柔剧场的演出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林蜜蜜虽然在北京播撒黄梅戏种子的时候,付出了体力、精力和财力,但她认为是值得的。她实现了前辈的愿望。她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黄梅戏像《夫妻双双把家还》那样在北京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本报记者 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