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太庙,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回到劳动人民手中,被毛泽东主席命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广大职工群众学习文化、开展活动的“学校和乐园”。如今,为满足职工群众以及社会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北京市总工会进一步发掘太庙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创建了将古典风貌与当代审美相结合的“太庙艺术馆”。
从《知古鉴今·资治通鉴》展览,到“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绘画”展览,“太庙艺术馆”作为“高端、精品的艺术殿堂”的品牌正在形成……
9月10日,北京市总工会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推出太庙艺术馆大型首展——《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绘画》(以下称《历史的温度》)开幕,中央美院拿出史上规模最大的馆藏作品,同时也标志着“太庙艺术馆”面向公众拉开帷幕。此次的《历史的温度》不仅让人们触摸到近百年来中国具象油画发展的温度,也让人们看到了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太庙以艺术为载体实现了新的华丽转身。
在这里触摸“历史的温度”
展览开幕的9月10日秋雨绵绵,仿佛要洗尽太庙周遭的历史尘埃。从这天起,这座拥有近600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将延展出新的生命——太庙艺术馆。参观者漫步在这承载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太庙内,一边聆听百年宫墙传出的历史脚步声,一边欣赏着代表中国美术史不同高峰的艺术作品,有一个感受是相同的:这里称得上真正的艺术殿堂。
太庙艺术馆的馆域面积为太庙红墙内全部区域,包括古代中国最高建筑等级的太庙享殿、寝殿、祧庙及6座配殿等明代建筑,相当于院内9座古老宫殿都成为艺术馆的组成部分。
为了这次《历史的温度》展览,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工作团队加班加点,每天工作人员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9点,将一幅幅的作品,完成拍照、摄影工作。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主任李鹏介绍说,“9月5日到7日,我们完成搭建、刷漆工作,7日到9日完成挂画的工作。因为这批作品的文物价值很高,团队实行三班倒,人员几乎都没怎么休息。”
从最终结果上看,工作人员的付出得到了参观者的肯定。不少人看完展览后,对展览的清晰逻辑称赞有加。“太庙艺术馆在自身硬件条件上,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李鹏说,不少参观者向他反映在太庙艺术馆看展览有一种震撼的感觉。
为何叫“太庙艺术馆”?李鹏告诉记者,名字的确定经过反复论证——太庙美术馆、太庙展览馆、太庙博物馆……这些都曾是备选的名字,但又一一被否决。“在名字确定的过程中,我们曾请教过不少艺术大师,听取不同的建议。大家认为‘太庙美术馆’听起来更多的是在于书画艺术的展示;而‘太庙展览馆’侧重于大空间的展示;如果叫做‘太庙博物馆’则侧重于文物藏品的展示。这些都不太合适。最终2014年下半年,市总工会选取了艺术馆的名字。今年《知古鉴今·资治通鉴》展览时开始试运行,在这次《历史的温度》展览中正式使用了这个名字。出发点还是在于能够发挥出太庙独特的作用,而且与地理位置接近的故宫和国家博物馆能够形成区别。”李鹏表示。
对此,太庙艺术馆主持设计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世界著名建筑师朱锫也认为:“如何让中国的伟大的传统建筑遗产展现给世界,艺术是一个最佳角度和最合适的内容。古建最重要的首先是保护,其次才是适度的使用。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空间对古建来说是最安全,因为它自身首先考虑的也是防火防水、温湿度控制等因素。其次,它只需要空间,不需要建造。在世界上,大多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遗产都首选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等作为自身使用的形式,法国的卢浮宫就是很好的例子。还有,艺术是无国界的,艺术是人类文明中最重要的沟通渠道。好的艺术展览置于其中,能让所有人不仅享受艺术,而且还可感受这个空间,将伟大的建筑和艺术的展览结合起来,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把太庙演变成艺术圣殿,令我对北京市总工会领导所具有的文化思维的前瞻性十分钦佩。”
记者了解,今年初,中央美术学院与北京市总工会已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共建太庙艺术馆。为了体现对双方历史性合作的重视,中央美术学院特意把原定于在其他地方首展的《历史的温度》改在太庙艺术馆举办。对此,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这次展览既是对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的一次巡礼,也是朝向中国油画未来之路的新起点。以前我们常说‘艺术殿堂’,如今艺术走进真正的殿堂,这个词儿算是名副其实了。”
七年筹备打造出的国际级艺术馆
“今年初,我们一直在试运行,不断做细微调整。”据李鹏介绍,整个太庙艺术馆建设的完成经历了几个阶段:2008年,太庙艺术馆进入第一个阶段——整体定位和构思。在这个阶段中,策划者们将要完成确定名字等内容。随后的2009年至2010年主要是可行性研究。第三个阶段是市总开会专题研究。第四个阶段方案设计,这个阶段在2011年到2014年完成,目的是在保护古建筑的基础上,达到展出的功能。第五个阶段是组织施工,从2014年到2015年4月基本完成。
为了打造世界级艺术馆,他们特意邀请了当代著名建筑师朱锫主持设计,在充分保持古建风貌和保护历史文物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展览设施,同时兼顾国学讲堂、职工文化服务等功能。展厅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目前展厅设施、灯光照明、安防技防系统均采用国际先进技术,经检测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李鹏还告诉记者,为防止伤及古建一砖一石,每次展览的展墙都是重新搭建的。“工人施工时,我们需要派专人盯着,哪怕不小心敲打到地面都不允许。”同样小心翼翼的还有建筑师朱锫,可以想象,要在古建内“造”出一个艺术馆,绝非易事。
朱锫透露,在方案设计和施工阶段,他和设计团队始终充满了对古建筑的尊重,充满了对社会公众的一种回馈心理。“我理解太庙是一个公共空间,我们要做一个让劳动人民都能享用的文化宫殿。而无论哪种文艺形式,都首先要解决如何落地的问题,这期间我们不停地在问自己如何保护并让古建焕发青春?如何弘扬文化遗产?如何通过艺术把人们的公共生活带进来?如何塑造一个独特的艺术馆?”
为此,朱锫请来了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前主席托马斯·凯伦斯,世界最著名美术馆专家及策展人,以及世界知名艺术家、意大利和中国的古建筑保护专家来太庙出谋划策,并组成了10人左右的国际化团队。在实践中,他们不断找问题,绝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朱锫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吴志刚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太庙原来的窗户使用钉子直接砸进去的。为了尽可能的保护古建筑,在施工时,他们找到一种德国的技术,能利用膨胀效果固定窗户,既不破坏古建筑原貌,又实现了密封性的要求。而在施工阶段,朱锫团队还要求增加的所有设备不能与原有的古建筑发生关系,展品的重量要完全由展墙而非古建筑墙面来承重。还有,展灯和空调的安装,也都是在尽量依靠新设立展墙来完成,从而达到保护古建筑的目的。
鲜为人知的是,朱锫还是北京市总工会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的“大媒人”。原来朱锫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前国家美术馆馆长、世界著名策展专家范迪安,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他总感觉太庙与艺术有种缘分。去年年底,他受工会委托,邀请范迪安院长及他的团队来到太庙参观指导,并与工会领导见面,从此开始了两家的联手合作。他说,看到如今太庙艺术馆在业内树立起的影响,自己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朱锫表示,正期待着和市总工会开始新的策划,通过跨界的合作,赋予太庙这一艺术公共空间以全新的魅力。
太庙“公共空间化”的时代印记
太庙的“公共空间化”始自1926年——太庙改为“和平公园”开始向普通市民开放。
到了北平解放前夕,中共北平市委在商讨解放后的工会工作时曾经提出,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工会工人俱乐部和工人夜校的光荣传统。1949年8月23日,北平市职工总会筹备委员会提议将天安门左侧的太庙辟为工人文化公园。不久,故宫博物院正式将太庙移交给北京市总工会。
1950年,全国总工会和北京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赴中南海请毛泽东题写匾额,毛泽东正式将之定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当年4月30日,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在太庙前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作家赵树理在开幕式上为之题词:“古来数谁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数谁大,劳动众弟兄。世道一变化,根本不相同,还是这所庙,换了主人翁。”自此,太庙开启了开展职工文化活动的新时代。这标志着工人阶级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得到了解放,而且在文化上也翻身做了主人。
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筹备期间,周恩来总理曾明确指示,要把它建成以工人为主体的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所以,北京市总工会接收太庙以后,便对之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将各殿分别辟为展览厅、游艺厅、会场、教室等。太庙成了北京职工群众数一数二的文化娱乐场所,也成了举办其他社会文化活动的优先选择场地。党和国家许多重大活动也在这里举办。
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杨冬梅教授看来,工人文化宫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风雨。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工人文化宫的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当时,全国各地文化宫普遍开展了以“以文养文”为口号的多种经营活动,最后多数演变为承包和出租。由于文化宫良好的地理位置,出租带来的效益要比文化经营创收更多,所以文化宫大多用于出租获取收益,从而迷失了“学校和乐园”的方向,尤其是学校的功能部分甚至全部被职工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替代。为此,全总在1997年特意下发了《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县以上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制止非法侵占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的通知》等文件加以规范。
可以说,那一时期是包括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在内的全国工人文化宫系统的艰难探索期。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作为北京唯一的露天书市举办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极为火爆。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尽管也有过困惑、迷茫,但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始终坚守阵地并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不仅增强了“造血”功能,还走上了“服务、创收、发展、更好地服务”的良性轨道。
职工文化服务加速提档升级
2013年,中国工会十六大提出“适应职工队伍的新情况新特点,唱响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时代主旋律,创新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使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潜力充分迸发。”《中国工会章程(修正案)》第二十八条“工会基层委员会的基本任务”中,也增写了“推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内容。
2014年,北京市总工会推出《在职职工文化体育发展助推计划》,普通职工可以通过各级工会组织把自己在声乐、舞蹈、乐器、曲艺小品、主持等方面的培训需求向劳动人民文化宫提出申请,文化宫根据需求举办专题讲座、短训班、主题沙龙等。截至2014年11月,文化宫共举办各类活动500余次,62家基层工会的上万名职工直接受益,有效解决了职工文化工作碎片化的问题,有力地发挥了职工文化主阵地的作用。
至此,以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为重要阵地之一的首都职工文化建设迎来了提档升级的历史机遇期。
据李鹏介绍,市总主席办公会已通过了《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三区一园”总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劳动人民文化宫“公益导向、市场运作;规划衔接、统筹资源;重点突破、循序渐进;创新合作、共同发展”的发展原则;提出通过3至5年的努力,实现文化宫的转型,建设“太庙艺术馆展览展示区”“太庙传统国学区”“职工文化活动区”以及“一流管理水平的特色公园”,形成以太庙艺术馆、传统国学、职工文化为基础功能的园区运行体系;初步建成全市职工文化工作者培训基地,逐步发挥职工文化示范辐射效应,带动全市各级职工文化服务阵地发挥作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具体到太庙艺术馆,李鹏透露,在展览策划上,目前已有周全的考虑。“每年中央美院和市总会共同策划、打造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民族发展的高端艺术展览。今年正在策划的展览有三到四个,明年至少会有四个。通过策划的这些展览,为全市职工和社会服务。”他表示,“太庙艺术馆还会为职工艺术家、文化类协会提供展示平台,这些都是在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本报记者 白莹 盛丽/文 周世杰 万玉藻 孙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