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学雷锋,他一直在路上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5年9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雷锋,他一直在路上
——记北京市劳动模范、石景山区住建委住房保障科长王晓庆
 

■帮助80多户特殊困难家庭解决住房问题

■先后义务照顾六位残疾孤寡老人的生活

■至今资助18名失学儿童和困难学生读书

1979年,王晓庆从陕西洋县入伍到部队,穿上了崭新的绿军装。从此,不论是当普通一兵还是任团级干部,不论是单身未婚还是成家以后,不论是在部队服役还是转为机关公务员,他始终把雷锋精神贯穿于工作与生活中,坚持实践雷锋精神,奉献爱心从未间断。

立足本职

热情服务赢赞誉

建设分配保障性住房是一项重要的民生、民心工程,大量申请家庭的资料需要审核、许多信访家庭的咨询需要解答。王晓庆 上班早来晚走,还经常利用周六日回复群众来信。保障性住房工作千头万绪,文字材料颇多,工作难度很大,他常常在下班后继续学习住房保障政策,潜心琢磨如何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中。

每次在保障房配租配售摇号前,为了确保摇号工作准确无误,王晓庆和科里的同事对摇号家庭的人员结构、所配居室等信息都要进行反复核对。有时忙完后已是深夜,他总是先把同事们安排送回家,然后才最后一个离开科室,几年来他累计加班6000多个小时,带领全科室不断规范服务程序,逐步完善管理制度。

王晓庆带领大家潜心钻研,在全市率先推出了京外户籍在石景山区工作的人员申请公租房。为了提高住保工作人员整体的政策水平,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保障性住房知识竞赛活动,首次将初审工作延伸到了社区居委会,既方便居民就近提出申请,又可以发挥居委会对申请家庭情况更加了解的优势,提高了审核质量。

在保障性住房工作中王晓庆创新管理模式,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相关单位对廉租实物住房项目进行代管,以服务质量作为考核指标,租金收缴率达到了100%,石景山区居全市首位。他还积极与区里各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沟通,推进了金顶阳光限价房等10余个保障房项目13000余套保障性住房顺利开工。

住房保障工作面对的都是困难家庭、低收入人群。八角街道有一户居民,爱人突患白血病去世,两个女儿正在上学,全家住在自行车棚内,日子非常艰难,依靠低保生活。了解情况后,王晓庆及时向领导汇报,积极与市住保办进行协调沟通,很快为这户家庭配租了廉租实物住房,一家三口高高兴兴搬进了新居。

多年来,王晓庆满腔热情地接待前来办事的群众,耐心细致讲解住房保障有关政策,使前来咨询、寻求帮助的群众满意而归,为80多户特殊困难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住房保障科在他的带领下,先后为31000余户申请家庭办理了审核备案手续,为21000余户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收到群众赠送的锦旗50多面。

奉献爱心

照顾孤寡有真情

王晓庆从小生长在陕西老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他刚刚出生不久,母亲患了乳房恶性肿瘤生命垂危,是村里的几位婶子大娘用乳汁把他喂养大。母亲常说,那时家中人口多,劳力少,经常得到村里乡亲们的接济,嘱咐他们兄妹一辈子也不要忘了乡亲们的恩德,长大以后要做个好人。

时至今日,王晓庆忘不了在他们家第一次断炊时,是邻家的婆婆送来了一碗米,全家人吃上了热腾腾的稀饭。从那时起,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在他幼小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助人为乐、扶贫济困成为王晓庆一生的追求,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王晓庆先后义务照顾了六位残疾孤寡老人的生活。

有一对残疾孤寡老人,大伯叫梁连科今年已是88岁高龄,大娘叫朱文彦今年77岁年过古稀,两位老人从小患白内障,双目失明,无儿无女,体弱多病。从1996年起,在总参谋部研究二所担任助理员的王晓庆,开始照料这两位老人的生活,陪他们聊天解闷,嘘寒问暖。春去秋来,时光荏苒,如今已有19个年头。

王晓庆即将转业时,老两口担心他不再来照顾自己。了解到老人的心思后,他说:“大伯大娘请放心,无论走到哪儿,我永远是你们的儿子。”王晓庆和从前一样,每周都抽时间帮助老人买粮买菜、洗衣做饭。那年夏天,大伯腰痛病犯了,他背着大伯到医院治疗,大伯无法下床,他就端屎倒尿, 守在病床前进行照料。

老两口逢人便说:“我们真是有福气,赶上了新社会,不但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还碰上了热心肠的晓庆、管健夫妇,真想睁开眼看看他们小两口,亲生儿女也不过如此呀。”照顾孤寡、无私奉献的王晓庆,相继被评为“全国助人为乐身边好人”、“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标兵,荣获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

慷慨资助

失学儿童返课堂

童年时期,因为交不起两块七毛钱的学费,王晓庆在一年级只上了三个月,只好辍学回家带弟弟妹妹。但他不甘心,天天拉着弟弟,背着妹妹走三里多路去学校,趴在教室的窗户外边听老师讲课,看他这样渴望学习,学校免了他的学杂费,他又坐进了课堂。期末考试,他这个曾经的“窗外学生”考了双百分,从那个时候,爱党报恩的信念,再一次深深扎根在他幼小的心里。

从1980年起,王晓庆随着工作调动,每到一处都和学校取得联系,先后担任了11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共组织了260多场次共计28000多人参加的 “树理想、长知识、强身体、爱祖国、为人民” 的活动。先后组织了四王府、香山、培星三所学校的同学们开展了“扶残助残,心中有他人”的竞赛活动。从2003年开始,王晓庆陆续拿出数千元作为此项活动的奖励基金。

1982年,王晓庆担任大古城中心小学校外辅导员时,四年级学生石志鸿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王晓庆及时买来学习用品送到石志鸿的手中,并为她缴足了学杂费,使她重返课堂。王晓庆和爱人商定每月挤出50元,每年资助1名儿童,先后有18名失学儿童和困难学生在他的资助下圆了读书梦。

为了引导同学们开展读好书活动,王晓庆在小南辛堡等4所学校建起了图书室,购买图书一万余册赠送给学校。帮助20多名失足青少年,浪子回头重新做人。

王晓庆常说:“社会需要热心人,为人民服务是我最大的幸福,为群众做好事是我最大的快乐!”他先后荣立过一次二等功、五次三等功,获得“学雷锋标兵”、全国优秀校外辅导员一级星星火炬荣誉奖章、全国百名“少先队事业热心支持者”、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最美慈善义工十大榜样人物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卢继延 通讯员 胡京成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