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工地交给你,我们放心!”
驾驶叉车平稳到满杯水点滴不洒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9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灾区重建他冲锋在前 ■成本核算“抠”到分分钱 ■反复试验攻克搅拌站“冒仓”顽疾
“工地交给你,我们放心!”
——记北京市劳动模范、建工新材一分公司经理胡振旺
 

1957年出生的胡振旺,从1976年参加工作就扎根建工集团,按他的话说“40年没换过地儿”。从2007年担任建工新材一分公司经理的8年时间里,胡振旺为大大小小近300多个工程供应了高品质的混凝土,供应量超过了500万立方米。2015年, 58岁的胡振旺获得了北京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对于这一荣誉,很多人说“来得太晚了”,可是,胡振旺自己却说:“来得刚刚好,很多人觉得这是份荣誉,可我觉得这更是为建工事业继续奉献的责任。”

产品服务双优质

客户说工程交给他放心

在混凝土市场状况异常严峻的2014年,胡振旺带领的团队依然创造了比同行业高出10%以上的单方利润率,产品质量合格率100%,与中建一局等单位形成了战略联盟,为公司打造了一张“建工商砼”在业界的名片。很多人好奇,是什么让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供应上的奇迹?秘诀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他提供给客户的永远都是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客户和合作伙伴称:“工地交给你,我们放心!”

胡振旺的妻子清楚地记得,8年间,每次给他打电话,他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在供应府右街、五棵松地下停车库等工程底板的时候,他天天驻扎在搅拌站和施工现场,一张折叠床就是他唯一的家具。而 80多岁的老母罹患肾癌4年,却总见不到他的身影。

熟悉胡振旺的人,都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都知道老胡这个人有一股子“拧”劲,“7·21”房山洪灾时,胡振旺所在的团队承担了抗洪抢险的任务,为灾区抢险重建提供混凝土,在道路被冲断、有的道路无法重车行驶的情况下,50多岁胡振旺亲自带车探路、勘察现场,在困难重重的条件下圆满完成了抢险任务。

反复试验两年

攻克搅拌站“冒仓”顽疾

对于搅拌站很多人的认识都是灰尘弥漫、泥巴满地、噪声轰鸣,而去过一分公司建恒站的人,都会被洒水车在空中划过的那道彩虹所深深吸引,进而改变了对搅拌站的看法。在一分公司的办公区和厂区,有近5亩地的花池,无论什么时候去都是“鲜花盛开的地方”。

近年来,胡振旺将建设“绿色生产型企业”“花园式搅拌站”作为目标。在推进搅拌站绿色生产达标的过程中,胡振旺意识到搅拌站粉料筒仓“冒仓”的现象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方面,在大家固有的观念中,“冒仓”属于搅拌站的通病,司空见惯了,根本没有办法解决。经过两年的努力,反复的试验和到搅拌站调研交流,“冒仓”这个“老大难”的顽疾被他克服了,他的“一震一看、一震一验”的治理“冒仓”管理经验,得到业界的广泛学习。

在胡振旺的领导下,一分公司投资搭建了骨料大棚、定期更新除尘装置、为搅拌站洒水车、清扫车等设备用于厂区环境治理,还承担起了周边社会道路的清扫降尘工作,并在周边居民中聘请了“百姓环保监督员”对搅拌站的环境工作进行监督,给职工和周边居民创造了清洁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承担一个国企的社会责任。

在8年时间里,胡振旺带领一分公司开辟了一条搅拌站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使一分公司在环保先行、绿色施工等综合利用方面成为北京市商砼行业的典范。2013年度,一分公司搅拌站被中国混凝土协会评选为“绿色生产示范站”。

成本核算最抠

精细算计到分分钱

胡振旺另一项成就,就是他在成本核算管理中的“算计”,把主要的成本项分为24项,逐年逐月进行数据分析,把各项成本精细到分、厘来控制,各项成本一压再压,在大家都看来成本压缩已经到了极限了。

2014年,他又通过铲车维修费每方剩下4分钱、罐车运输环节单方剩下1元钱、搅拌机遗撒混凝土控制在每天1立方米、控制罐车刷车用水……这一系列的严谨细致的成本管控措施,使得成本又压减了2元,产生效益超过百万。

8年间,胡振旺在管理上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转变搅拌站粗放式管理模式,将全过程考核深入到副职、部长、班组长以及每个管理人员甚至一线的工人。

胡振旺领导实施的车队考核管理方法,将驾驶员的收入与车辆油耗、安全、利用率、维修费、车容车貌等挂起钩来,驾驶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车队的管理水平、降低了车队运营成本,也提高了驾驶员的收入水平,使车辆的综合成本较之以前每立方米降低了1元 ,全年节约运费70万元,司机人均年收入提高了1.5万元。

这个逐步摸索出的管理经验,最大限度的给予职工能动性发挥的空间,挖掘每个职工在创效方面的巨大空间。降低了成本、保持了司机队伍的稳定,实现了企业和职工的双赢。

今年,当选北京市劳模后,在领取“劳模”奖章的那一刻,58岁的胡振旺觉得这份荣誉有千斤重,而他这匹“老马”驮着这份荣誉,还要认真为企业奉献“激情燃烧”的岁月。

□本报记者 李睦 通讯员 董辰辰 常建欣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