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那些在工地上 成长的小不点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5年9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些在工地上 成长的小不点

背着刚刚一岁的孩子干活实属无奈
农民工带着孩子住夫妻房
 

“建筑大军”是一支很特殊的队伍,他们由建筑企业职工和农民工组成,走南闯北是他们的特点。他们刚到一地时,往往面对的是一片空地,安顿下来后在那里如火如荼地搞建设;他们离开时,往往留下一幢幢高楼大厦,留下了一片繁华。这支建筑大军很年轻,绝大多数是青壮年,难免拖家带口,于是便有了“他们”——

【现象】

以工地为家的“小不点”

“豆豆,你的家在哪儿?”一同玩耍的小伙伴问。

“我家就在那片工地。”豆豆把手一挥,转身向远处的那片工地指去。这是近期记者在中建二局三公司天津分公司团泊湖还迁保障房项目采访时看见的一幕。

几年前,豆豆随着父母来到天津。原来豆豆的家在北京,但是豆豆太小了,父母舍不得把她一个人放在北京,就带到工地上来了。

可是豆豆父母很忙,便给豆豆在工地附近找了一所幼儿园。下班后,父母再去幼儿园接豆豆回“家”——建筑工地。以工地为家是农民工的常态,父母在哪里,家也就在哪里,父母常驻工地,工地也就自然成为孩子的家。

成长在工地上的孩子,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去年,记者去中建一局总承包公司大同富力城项目采访时,也发现项目上有不少孩子。经过了解发现,项目上7对夫妻中有5对在项目上生了小孩儿,因为夫妻双方都在工地,生下孩子后就以工地为家了。

除了京外的工地,在京内的工地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前不久,记者在走访中建一局三公司辛庄保障房时,也发现了此类现象。厨师钱冬梅是一名来京务工的农民工,她的儿子小明今年3岁。平时,钱冬梅忙着做饭时,小明就自己在宿舍区内玩耍,不会轻易跑到外面去。更让人惊讶的是小明的自理能力,钱冬梅说:“孩子虽然只有3岁,但是很自立,会自己去宿舍区的小卖部买东西,没有付钱他也不会把东西拿走。”

而小卖部店主一家7口,全部来自农村,夫妻两人一起开店,女儿帮忙,儿子在工地上施工,儿媳妇则带两个孩子,大的已经在附近小学上学,小的才1岁多。在辛庄保障房的农民工夫妻房里,和农民工一起生活的孩子并不罕见。

几乎在每一个工地上,记者都能发现有建筑职工的孩子,或者是农民工的孩子,数量还不少,三五个很常见,十余个也不稀罕。

在不同工地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每个孩子来工地的方式不一样,或是建筑职工一直带着辗转全国,或是从农民工老家带来,或者本来就出生在工地上,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点当作“家”,那就是建筑工地。

【原因】

孩子太小不在身边不放心

不管自己所处的环境怎么样,为什么80后、90后父母愿意把孩子带在身边?

“孩子太小,还吃奶呢,不带身边行吗?”这是一种很普遍的观点。

这让记者想起了最近报道中很火热的滴滴公司总裁柳青,她的孩子以前是读寄宿学校,周末回家。但公司周末要开会,见不到孩子,她就把孩子从寄宿学校转学到公立学校,每天晚上可以回家看到孩子。但没想到,滴滴每天晚上开会也开到很晚,经常到十一二点。滴滴团队后来竟想出来这样一个“变态”的方案:每天晚上先让柳青晚上九点下班,回去哄孩子睡觉,十一点再在她家楼下开会。这就是滴滴团队拼的程度,不仅是她,整个团队都很拼命。

同样,建筑大军在生产建设中,离不开拼字。对于国企的建筑职工是如此,对于农民工而言,更是如此。或许是看见太多留守儿童过得不太幸福的故事,农民工也有不少认为把孩子放身边总比放老家强。

既然孩子带身边了,那么孩子成长的工地环境怎么样?

记者在走访中首先了解住宿情况,可喜的是,绝大多数项目开始推行夫妻房。夫妻房比集体宿舍明显要大,配备的设施更齐全,不同的项目,配备有暖气、空调、风扇、衣柜、鞋柜等,一些做得非常好的项目,甚至给每一间宿舍配备独立的卫生间。住宿环境的改善,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一个住宿环境。还有一部分职工和农民工,则是选择夫妻双双在工地附近租房。

其次,在吃的方面,随着各项目越来越重视农民工的饮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严格监管,食物往往都有安全保证。大多数项目都能做到建立专门的食物储藏室,做到食品留样、食物可追溯来源等。此类措施的实行,既给项目职工和农民工的饮食提供了安全保障,也给孩子提供了安全的食品。

由于职工宿舍、农民工宿舍和施工区是分开的,噪音对住宿环境的影响并不明显。白天,没有干活的农民工可以躺在宿舍里休息,夜晚,宿舍区更是非常安静。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可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在生活环境上,由于绿色施工的大力推行,许多项目打造花园式的生活环境。很多项目上不仅建立了职工菜地,还把绿化做得很好,有的项目种花木,有的项目种草坪,有的项目撒麦苗,不同的项目都在比拼绿化。正是由于绿色环境的打造,项目也变得越来越宜居,这也给工地上的孩子间接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

孩子们在工地上的成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因此年轻的父母可以更放心地把孩子带身边。

【解决】

工地幼儿园助“小不点”成长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工人们带在身边的孩子往往年龄都在1至6岁之间,很多都是上幼儿园的年纪,再大点的孩子在工地上则比较少。

为什么呢?年轻的父母们给出了答案:孩子6岁以前不上小学,没有那么大的学习压力,主要是玩儿的年龄。孩子一旦上学,就要选定一个地方,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就不能随便换地方。而一个项目往往两三年就结束了,孩子中途转学不方便。此外,孩子大一点,有自理能力了,家长就稍稍放心一点。

为了方便职工照顾孩子,许多工地项目进行了有益地探索。中建一局总承包大同富力城项目考虑到职工照顾孩子不方便,项目不仅将职工的妻子调入项目,又将他的岳父岳母接到项目上来,给他们安排工作,这样他们就能实现全家团圆了。一些项目则和当地相关部门联系,就近解决孩子入托和上学问题。

针对项目职工家有幼子的情况,一些项目也采取了诸如开办工地幼儿园之类的措施,给长期或者短期在项目上生活的孩子提供一个空间,中建二局和中建三局在这方面有所尝试。

中建三局一些项目在暑期为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开办了工地幼儿园。白天,将探亲儿童统一集中起来,安排专人负责管理,每天免费提供午餐、零食,同时精心准备喜闻乐见的动画片、教育片、漫画供孩子们观看和阅读。

中建二局杭州拱墅万达项目开办了小候鸟爱心活动室,项目部的青年职工轮流作为小朋友的“爱心老师”,给小朋友讲故事,带他们一起做游戏,并利用电视播放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组织小朋友互动交流等。中建二局一公司每年暑期开展亲情呼唤安康杯活动,将留守在老家的农民工子女接到北京,和父母一起生活。

当然,工地幼儿园虽然不是长久之计,但解决了职工和农民工的暂时困难,助力了工地上孩子的成长,也稳定了队伍,让这支建筑大军得以继续驰骋南北。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