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老队长刘树起
孙女的善心
西安印象
难忘母校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9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队长刘树起

1966年5月,潮白河林场职工在长城游玩时合影留念(第二排左五为老队长;第一排左五为本文作者)。
 

1963年,我刚参加工作,在潮白河林场当工人。当时我们的副队长叫刘树起,他瘦高的个子,长脸上长着一双小眼睛,大概四十多岁。但在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工人眼里,已经是个“老头儿”了。所以,我们都叫他“老队长”,背后也有人叫他“大黑刘”。

“老队长”没有文化,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没有妻子、儿女,老家在河北省。

“老队长”心灵手巧,干什么活儿都特别认真,而且干得特漂亮。他不爱说话,很少批评人,但身教重于言教。他在工作中以身作则,不论什么活儿,如种树、挑水、平地、剪枝……样样干在前面。我们年轻人每天干完活儿都觉得累,可做过胃切除手术的“老队长”却在我们休息时,悄悄地帮我们检查修理工具。

一年春天,有人给单身的“老队长”介绍了对象,是一位单身的农村妇女。可能是同命相怜,见了几次面后就决定结婚。听说未来的大嫂子连口粮都没有,还有几个月才能分麦子。“老队长”手里也没有富余粮票,心里很犯愁。

这事传到大家耳朵里,都说,这不成问题,虽然有定量,大家少吃一口,就有大嫂子的。于是你10斤、他5斤,捐了好多粮票。按现在的说法,叫“献爱心”吧。

“老队长”的婚礼也是独特的。那天晚上下班后,吃完晚饭,我们几个工人到了“老队长”的洞房。为了祝贺他们新婚快乐,我们演出了自编的节目,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我们的演出水平不高,但表达了我们对“老队长”的真心祝福,我看到“老队长”高兴得偷偷在抹眼泪。

1967年的冬天,我和几个工人去“老队长”家里玩。没有交通工具,只靠两条腿走,又不认识路,只知道在林场东边几十里地叫“高各庄”的村子。边走边打听,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他们家。他们老两口见到我们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把我们让到烧得暖暖的炕头上,盖上厚厚的棉被。那天吃的是香油烙饼,饼外面油汪汪焦黄,里面软软的,散发着一股芝麻味。菜是猪肉炖粉条,四方酱色的猪肉,每块肥瘦相间,扁扁的粉条,看上去是透明的,吃到嘴里又筋道又滑。当时能吃上这样的饭,就好比现在到了五星级饭店。这顿饭让我回味了几十年,久久不能忘。饭后,大嫂子还给我们炒了花生,非让我们带在路上吃。

“老队长”对我的帮助也让我铭记不忘。我们刚参加工作时初中毕业,在城市长大,没参加过体力劳动。我上班时刚满16岁,个子刚到1米5,体重还不到40公斤。林场的工作有定额,在沙荒上种树,每天每人定额150棵,夏天打青草每人每天150斤。我根本完不成任务,很多人都帮助我完成定额,帮助我最多的还是“老队长”。

我在林场呆了13年,虽然工作量非常大,生活条件也不好,但是我们感到精神生活很丰富,特别是工友之间的真情互助,让我们一起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在林场的这段历史,让我受益终生。

□郭朝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