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评教授职称是需要交论文的,当然必须是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这一点大部分人都能理解。
但中小学教师要评个职称,也得交学术论文,而且必须是发表过的,这一点就让人难以理解了。
来自基层的中小学老师痛切地说:以前,辛辛苦苦教了一辈子书,结果到了评职称时,还要四处求爷爷告奶奶,甚至花钱发表论文。这样折腾下来,人都瘦了一圈,看着那些通过各种渠道弄回来的论文、成果,觉得挺没意思的。光站讲台,没有交论文,再优秀再努力也是白忙?写论文难,难于上青天!
写论文难,发表论文更难。就是这么一篇职称论文,让多少一线中小学教师吃尽了苦头。有学者甚至提出,这种以论文决定职称的方式,比当年的八股取士祸害更深。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条陋规如今有松动的消息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其中专门指出,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
看到这条消息,不知多少在基层耕耘的中小学教师,为之流下热泪。
基层教师评职称要拼论文,这种规定在全世界恐怕都是咱们独家的门规。谁都知道,中小学教师好不好,关键要看教书育人的实绩,一篇论文能看出什么门道来?更何况数以千万计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论文,有几篇有学术含金量的?谁心里不明白。 但令人不解的是,这样的陋规硬是坚韧不拔地实行了30多年。让人不禁喟叹,在中国,改革真的很难!
无独有偶的是,在职称评定问题上,凡评职称必考外语这一条,至今仍未见有松动。
新华社的文章指出,英语与我国大多数实际岗位的关系不大,是典型的“阑尾”。不少干得很出色的一线专业技能人才,仅仅因为英文通不过职称考试,就无法晋升职称,说明这个“阑尾”已经严重发炎了,可就是无人去把它割掉。
在一个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国家急需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让方方面面的人才迸发各自的创造力。一切阻碍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措施,都应该被清理。职称论文和职称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阻碍人才成长进步的“炎症”,现在的确到了该动手术的时候了。或许有人会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要是国家部委取消了这些看起来没用的“硬杠杠”,那些晋级的职称很可能降低其含金量。对此,更加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把关人才的优劣,最核心的标准还是实践。套用一句哲言,实践才是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当前,正在推行的评聘分开政策其实也能解决不少问题。是不是该为某人晋级职称,决定权还是交给用人单位比较靠谱些。
□辛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