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全家抗战 满门忠烈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9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家抗战 满门忠烈
——缅怀我的奶奶、“子弟兵母亲”戎冠秀
1944年2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闭幕后,军区政治部代主任朱良才率领军区直属队全体指战员欢送戎冠秀。
1943年,在反扫荡中,戎冠秀救护八路军伤员。
戎冠秀组织妇女做军鞋。
1944年11月,戎冠秀一家人正在筹备军粮。
戎冠秀与“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邓仕均、“晋察冀边区爆破英雄”李勇合影。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八路军开进了太行深处的平山县。很快,共产党提出的“一致对外,抗日救国”的口号传遍了每一个山沟,平山县迅速成为我党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的腹地。我的家乡下盘松村成了八路军军械厂、被服厂的所在地,并成立了农救会、工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和儿童团等群众组织。

1938年2月,我奶奶戎冠秀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爷爷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村农救会主任,奶奶也担任了妇救会会长,大伯任工救会主任,三叔任青救会主任。当时村里共5位领导,除村长外,我们家占了4个。奶奶还兼任伤病员转运站站长,而且连选连任了好几年,从此落了个“老会长”的名。远远近近,一提老会长,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两个姑姑参加了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我父亲利用给地主放羊的机会,为八路军传递情报,还剪下羊毛,捻成毛线,织成毛衣、毛袜,送给八路军。全家人只有一个信念:拥军支前,英勇抗战,早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抢救伤员 机智救人

1941年至1943年,日本鬼子对我晋察冀边区根据地进行了灭绝人寰的大“扫荡”。在反扫荡中,奶奶艰难地迈着小脚,带领妇救会员给前线的战士送水送饭,救护伤员。鬼子进村时,奶奶又担负着坚壁清野转移群众的任务,常常几天几夜不能合眼。

一次,有位重伤员,头上被敌人砍了6刀,血肉模糊,奄奄一息,抬担架的都说没救了。奶奶先用温开水给伤员擦洗伤口,再敷上中草药。伤员牙关紧闭,喂到嘴里的水顺着嘴角流了出来,奶奶就用小勺,轻轻撬开牙缝,再用勺一滴一滴喂,半碗水足足喂了一个小时。过了一会儿,伤员慢慢睁开了眼,但是还不能说话,奶奶又喂了他一碗豆腐脑。看到伤员光着脚,奶奶就从我姑姑穿的棉衣里揪出一些棉花,为伤员包脚,终于把这名重伤员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分别时,这位伤员紧紧拉着奶奶的手,眼含热泪,连声说:“好老人,好老人,您比我母亲还要亲。”

又有一次,鬼子进山扫荡,奶奶转移完乡亲们后,忽然发现被服厂的两位女战士因人生地不熟,离鬼子很近了,仍没发现敌人。因离鬼子太近不能喊话,奶奶急中生智,扔小石块,把两位女战士吸引到自己的藏身处,发现其中一位还是外地口音,就低声嘱咐她俩,“万一我们被鬼子发现,本地口音的就说是我女儿,外地口音的就说是我儿媳妇。”所幸的是,因藏身处隐蔽,鬼子没发现她们。事后,两位女战士惊出一身冷汗。

群英聚首 “母子”团圆

奶奶救护过的八路军伤员不计其数,但救护邓仕均的故事最具传奇色彩。1943年,八路军老五团任连长邓仕均在战斗中负伤,还打摆子,住在后方医院。敌人扫荡时,邓连长掉了队,和医院失掉了联系,被日本鬼子追赶。奶奶冒着生命危险,凭着熟悉山里的地形,带着他摆脱了敌人,藏进了秘密山洞。确认鬼子走了后,奶奶又给他找来治疟疾的中草药。经过几天的细心照料,邓仕均重返前线。临行前,邓仕均和许多战士一样,坚持下跪拜大礼,并动情地喊:“妈妈!”

巧的是,1944年2月,奶奶和邓仕均参加了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都做了大会发言。从奶奶的发言中,邓仕均才知道反扫荡中救护自己的大娘,原来叫戎冠秀。奶奶发完言后,邓仕均跑到奶奶面前致谢。奶奶说:“千万别客气!你们子弟兵为老百姓流血牺牲,谁谢你们了?”这次重逢,他们才互相知道了姓名。奶奶非常关心邓仕均,抚摸着他身上的伤疤,问长问短。邓仕均更是把奶奶当成自己的母亲,见了面总有说不完的话。在这次大会上,奶奶被授予“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的光荣称号,邓仕均被授予“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称号。奶奶和邓仕均相处了数日,他们和“晋察冀边区爆破英雄”李勇三人合了影,还和边区首长刘澜涛、程子华等合了影,这些珍贵的合影就是历史的见证。

195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大会上,奶奶和邓仕均又戏剧性地在中南海怀仁堂会面。亲人相见,分外亲热,像久别重逢的母子互相倾诉着千言万语,他们还幸福地同毛主席和中央首长一起合了影。

种棉织布 支援军队

村里成立了垦荒团,奶奶任团长,破天荒地打破了山区妇女不参加田间劳动的习惯。村里从来没种过棉花,可子弟兵不仅要吃而且要穿。为了更好地支援前线,奶奶跑几十里山路向人请教种棉方法。她选了阳坡地开出一块田,精耕细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秋收时节,棉花丰收了,满地的棉桃绽开了嘴,白花花一片。奶奶成为太行深处第一个种棉人。

有了棉花,她又有了新目标——纺线织布。她利用到县里开会的机会跟房东学会了纺织技术,搬来下盘松村的第一台纺车。没多久,她把连纺车都没见过的大姑娘小媳妇培训成一批纺织能手。奶奶她们用自己种的棉花、自己织的布做了第一批军衣。

妇救会员们做的军鞋,奶奶每双都要过秤,做军衣时,她要求单衣双线缝,倒勾针,棉衣要用新棉花,絮得匀,够份量。奶奶她们送的军衣军鞋,数量、质量回回数第一。

送子参军 报效祖国

在扩军大会上,奶奶第一个发言。她说:“我有3个儿子,全报名,验上哪个哪个去,都验上了都去!要是不嫌我老伴老,让他也给咱八路军喂马去!”在奶奶的带动下,革命老区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着上战场的动人情景。我叔叔参军后多次立功受奖,壮烈牺牲在朝鲜战场。在往后的岁月里,奶奶又先后送4个孙子、1个外孙和1个外孙女参军,报效祖国。

1989年8月12日,奶奶以93岁的高龄谢世。聂荣臻元帅听到噩耗后最先发了唁电:“惊悉著名子弟兵母亲戎冠秀同志不幸病逝,深为悲痛。战争年代,戎冠秀同志的英雄业绩鼓舞了晋察冀边区的千千万万的人民和人民子弟兵。我也深为她的精神所感动。正是这样,军民雨水感情,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我们应该发扬她的革命精神,继承她的遗志,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和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李耿成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