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家仇在战火中升华为爱国情
一个人能顶一个技术团队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9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战老兵李连山
家仇在战火中升华为爱国情

 

■12岁时四位亲人被鬼子杀害

■亲眼看见鬼子枪杀整村村民

■第一次送信紧张到一夜没睡

■战斗中匍匐送信四肢磨出血

“全团将士得知村民被杀的消息后,急红了眼,气炸了肺,纷纷请战……”讲起当年的抗战故事,今年85岁高龄的八路军老战士李连山声音洪亮,身板硬朗,思路敏捷,口齿清晰,阅尽世间沧桑的神采里仍透着豪迈的英雄气概。震耳欲聋的炮火声、亲如兄弟的战友情、难以名状的家仇国恨……谈起自己在抗战中的经历,老人滔滔不绝。

第一次送口信一夜没敢睡

李连山母亲去世的早。1942年,那年李连山12岁,抚养他长大的外祖母、父亲和两个哥哥因向根据地运送生活物资被日寇用刺刀活活挑死。12岁的李连山,国破家亡,四处流浪,仇恨充满了他的胸膛,但幼小的他又能做得了什么呢?

后来他被八路军太行五军区滋武县区干队收留,一年后,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成为了五军区独立团三连年龄最小的战士。

参军初期,由于他年龄小,不引人注意,这也成了他的一个优势,团部首长让他担任团部通讯员。当时,为防止敌人的搜查,军令都是以“口信”的形势传达。直到现在,李连山都清楚的记得第一次传口信时的惊险。

第一次传送“口信”时,他紧张的一夜没睡,心里一遍又一遍背着几句简单,却生死攸关的“口信”。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他就踏着露水起身出发了。赶了3公里山路之后,来到了最危险的地带——蚂蚁沟,这是根据地和敌占区交界处。

这时天刚刚擦亮,忽然李连山发现一支狼群正在这里觅食。一群游荡的饿狼,而自己则是孤身一人,“第一次送口信就遇见一群狼,当时吓得我大气儿都不敢出。我立即卧倒,端起随身携带的马枪准备开枪吓走狼群,突然有人一脚踢在我身上,吓得我一个‘激灵’。猛回头,看清是自己人,我才松了一口气。”原来团部首长怕年幼的李连山第一次执行任务有闪失,便密排警卫排副排长暗中保护他,副排长是位参加过多次战斗的老战士,经验非常丰富。副排长告诉他:“这里不能开枪,一开枪附近的敌人不就发现了吗?要利用地形和自己矮小身材从旁边的稻田穿过去。”最终在副排长的帮助下,李连山顺利完成了第一次任务。

这次任务,让李连山受益匪浅,在之后一次次的任务中,李连山也慢慢成长了起来,变成了一名机智、勇敢的革命战士。

亲眼见鬼子枪杀整村村民

1944年9月,鬼子对太行山地区进行扫荡,先动用上百架次飞机对根据地进行无差别轰炸,敌机三五成群地飞过和顺村、八特村、磁山村、蚂蚁沟村等山村,投下了雨点般密集的炸弹,很多乡亲被炸得血肉横飞。“一天鬼子出动3架飞机轰炸磁山村,村里的乡亲只能往深山里撤离,有30多位民兵为了掩护群众撤离,在沿着山坡上山时被鬼子用飞机扫射而壮烈牺牲。”李连山悲愤地说。

连续几天的狂轰滥炸后,日伪军两万多人凶残地杀进解放区进行扫荡,蚂蚁沟村、马庄村、宋上井村由于在根据地外围,最先被敌人“光顾”,在“三光政策”下,鬼子进村见人就杀,男女老幼都不放过,在和顺村,鬼子将全村老少三四百人集中到村中祠堂的空地上,逼问谁是共产党,全村人都不回答,鬼子立刻将七八个年轻的拽出来,当众砍了脑袋,继续追问:“谁是共产党?”还是没有人回答,鬼子毫不犹豫地用机枪将全村人都扫射而死,连几个月的孩子都没放过。传信来晚的李连山被眼前地狱般惨烈一幕惊呆了,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他对参军抗日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为亲人报仇升华到为国家、民族而战。

匍匐送信四肢全都磨出血

“全团将士得知村民被杀的消息后,急红了眼,气炸了肺,纷纷请战,部队都整装待发了,上级下命令拦住了我们,命令说‘敌强我弱,不能蛮干,要忍辱负重,等待时机。’那一宿啊!不是哭声就是喊声,非常痛心。”李连山回忆道。“后来,我们就经常袭扰鬼子,带着他们在深山里乱转,一个月后,时机成熟了,深入根据地的鬼子战线拉长,部队分散,有一个联队落了单,上级命令反击,我们采用游击战术,逐步诱敌深入,最终在翠路村附近的山坳中设下伏击圈,分割包围了这一个联队,战斗打了一天一夜,我作为通讯员不断给参加伏击的三个连传递消息,不能跑,全是匍匐前进,衣服裤子全都磨烂了,手上、胳膊上、腿上、脚上全是血,有时子弹就贴着我头皮飞过,一场战斗下来,通讯员牺牲了十来个,我命大活了下来,最终,我们歼灭日寇一百余人,伪军二百余人,终于出了一口恶气!”李连山激动地说。

抗战结束后,李连山被选入进军东北的先头部队,先后参加了四平保卫战、辽沈战役、鄂西战役,随东北野战军一路打到四川成都。解放战争后,他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了第二次、第三次战役。于1954年转业,结束了自己长达11年的军旅生涯。

如今,作为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离休的老干部,他常说,随着时间的流逝,硝烟渐渐飘散,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抗战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不能被遗忘。希望大家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告慰民族危难时刻为国牺牲的无数英烈。

□本报记者 杨琳琳 通讯员王智海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